四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节选)
我的家乡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泉水汩汩,下自成“溪”。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三十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处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
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因为美会永远存在。 (刘章)
1. 本文约600字,我默读全文用时约
2(合理即可)
分钟。阅读时,我用上
集中注意力
、
连词成句地读
的方法,提高了阅读速度。
2. 根据短文内容做出判断,在括号里画“√”或“×”。
(1)我的家乡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
√
)
(2)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十米,平时水最深也有五六米。(
×
)
(3)每当看到人们挤公交车、无序横穿马路的时候,我便想起家乡的那条小溪。(
√
)
(4)搭石这种特殊的渡水方式,让我忘不掉。(
√
)
(5)现在,有了公路,人们再也不用走搭石了,搭石也渐渐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