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宿迁泗阳期中)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B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答案:B
2. 下列关于水的净化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采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天然水转变成纯水
B.可以往自来水中加入胆矾作为絮凝剂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
D.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是为了防止过滤时液体流速过慢
答案:D
3. 如图是教材中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实验①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其纯度
B.实验②中a、b两管上方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为2:1
C.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答案:C
解析:
A. 实验①为氢气燃烧,点燃氢气前需检验纯度,防止爆炸,该说法正确。
B. 实验②为电解水,a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氢气,b管连接正极产生氧气,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该说法正确。
C. 实验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物为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实验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该说法错误。
D. 两个实验均生成水或由水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均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该说法正确。
答案:C
4. (2024·苏州)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B.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C.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
D.所有溶液均是无色、澄清的液体
答案:A
5. 20℃时,向5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固体并进行如图系列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理由是______
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
(2) 若乙烧杯中的溶液恰好饱和,则丙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______
=
(填“>”“<”或“=”)20g。
(3) 操作a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升高温度
(写一条即可)。
(4) 向乙烧杯中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充分搅拌后发现溶液变为蓝色,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______
ABD
(填字母)。
答案:(1) 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2) = (3) 升高温度(或加入水等合理答案均可) (4) ABD 解析: (1) 图中甲、丙烧杯的底部均有固体剩余, 所以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 若乙烧杯中的溶液恰好饱和, 继续加入原固体, 固体不会溶解, 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还是 20g。(3)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因此操作 a 可以是添加溶剂或升高温度。(4) 向乙烧杯中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充分搅拌后发现溶液变为蓝色, 可以得出: ① 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②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③ 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 但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 故选 ABD。
解析:
(1) 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2) =
(3) 升高温度
(4) 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