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读一读 想一想
阅读课本第 163 页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图象中的交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如何利用函数图象比较运输的路程相等时运输费用的大小关系?
(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比较运输的路程相等时运输费用的大小关系吗?
答案:(1)两种运输方式费用相等时的路程和费用;(2)比较对应路程处两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大小;(3)代数法(设函数关系式,解不等式比较)
解析:
(1)交点表示两种运输方式费用相等时的路程和费用;(2)在图象上找到对应路程的点,比较两函数图象该点纵坐标大小,纵坐标大的费用高;(3)可用代数法,设费用函数关系式,解不等式比较费用大小。
活动二:想一想 议一议
阅读课本第 164 页的例 2,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图中点(3,5),(10,5),(14,0)的实际意义;
(2)图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答案:(1)点$(3,5)$表示3小时后蓄水池中有水5万立方米;点$(10,5)$表示10小时后蓄水池中有水5万立方米;点$(14,0)$表示14小时后将蓄水池的水全部放完。
(2)平行于x轴的线段表示蓄水池中存储了相同量的水,没有增加或减少。
解析:
(1)根据题目给出的点和图例,可以分析每个点的实际意义。点$(3,5)$表示在3小时后,蓄水池中的水量为5万立方米;点$(10,5)$表示在10小时后,蓄水池中的水量仍然为5万立方米,这可能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蓄水池的水量保持不变;点$(14,0)$表示在14小时后,蓄水池中的水量为0万立方米,即蓄水池已经排空。
(2)图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表示在这段时间内,蓄水池的水量没有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水被加入或排出蓄水池,或者加入和排出的水量相等,导致总量保持不变。
活动三:做一做 想一想
阅读课本第 165 页的例 3,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APD 的面积$ S m^2$关于点 P 的运动时间 t s 的函数表达式;
(2)画出△APD 的面积$ S m^2$关于点 P 的运动时间 t s 的函数图象;
(3)求当广告语播放结束时,点 P 的位置.
答案:(1)$ S=2t(0≤t≤4) $;(2)略;(3)点B处。
解析:
由于未提供课本例3的具体情境,基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常见模型(矩形中动点问题),假设情境如下:矩形ABCD中,AD=4m,AB=4m,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向点B匀速运动,速度为1m/s,运动时间为t s(0≤t≤4),连接PD。
(1)函数表达式
△APD为直角三角形,∠A=90°,AP=vt=1×t=t(m),AD=4m。
面积$ S=\frac{1}{2} × AP × AD=\frac{1}{2} × t × 4=2t $。
故$ S=2t $($ 0 \leq t \leq 4 $)。
(2)函数图象
函数$ S=2t $($ 0 \leq t \leq 4 $)是正比例函数,图象为过点(0,0)和(4,8)的线段。
(3)点P的位置
设广告语播放结束时$ t=4s $(运动总时间),此时$ AP=1×4=4m=AB $,点P与点B重合。
(1)由题意,AP=t,AD=4,$ S=\frac{1}{2}×t×4=2t $,即$ S=2t(0≤t≤4) $;(2)图象为连接(0,0)和(4,8)的线段;(3)当t=4s时,点P与点B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