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D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D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D
)
6.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7. 下列句子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B
)
答案:1.D【解析】A项,正确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B项,正确划分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项,正确划分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D【解析】D项,暴:突然。
3.D【解析】A项,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B项,古义:罢了。今义:耳朵。C项,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D项,古今义均为“看,视”。
4.D【解析】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挖洞。B项,名词作状语,从通道。C项,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D项,闭上眼睛。
5.D【解析】A项,仅,只/停止。B项,攻击/敌人。C项,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代词,指狼。D项,进入。
6.A【解析】A项,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一犬于前坐。B项,省略句,省略主语“屠户”,完整表述应为:(屠户)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完整表述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D项,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完整表述应为:盖以(之)诱敌。
7.B【解析】A项,应译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C项,应译为: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D项,应译为: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或推断,
错
误
的一项是 (
D
)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熊的形态,像披着头发站立的人一样,力气非常大而且特别能伤害人。
11. 新趋势 关联教材 本文中猎人为何会被罴所食? 蒲松龄的《狼》中屠户为何能成功杀狼? 请分别概括原因。
本文中,猎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却怀着侥幸的心理,一味地依靠外部力量,不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招致灭顶之灾。《狼》中,屠户勇敢,有智慧,敢于反抗恶势力,最后成功杀狼。
答案:8.D【解析】D项,“发火而射之”的“而”表顺承,“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中的“而”表转折。
9.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10. 熊的形态,像披着头发站立的人一样,力气非常大而且特别能伤害人。
11. 本文中,猎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却怀着侥幸的心理,一味地依靠外部力量,不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招致灭顶之灾。《狼》中,屠户勇敢,有智慧,敢于反抗恶势力,最后成功杀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