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有同学建议用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你认为合适吗?说说理由。
不合适。理由: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深沉的敬仰、深切的缅怀和深情的追思,情感悲壮但不悲凉,用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不合适。
答案:不合适。理由: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深沉的敬仰、深切的缅怀和深情的追思,情感悲壮但不悲凉,用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不合适。
7. 新趋势 开放探究 有同学认为要先拍一个瘦西湖游人若织的镜头,然后再拍空旷幽静的史公祠;也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拍有关瘦西湖的镜头。你支持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我认为有必要拍瘦西湖游人若织的镜头。将瘦西湖的热闹和史公祠的幽静进行对比,更能突出史公祠的庄严肃穆,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答案:我认为有必要拍瘦西湖游人若织的镜头。将瘦西湖的热闹和史公祠的幽静进行对比,更能突出史公祠的庄严肃穆,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8. 有同学提议在视频中反复穿插有关“梅花”的镜头,并且拍一个“梅花点点,飘落枝头”的特写镜头。请你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的意蕴和作用。
意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象征着史可法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作用:①“梅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② 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史可法坚贞刚烈的精神品质;③ 情景交融,渲染哀婉的氛围,体现作者缅怀凭吊的沉重心情。
答案:意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象征着史可法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作用:①“梅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② 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史可法坚贞刚烈的精神品质;③ 情景交融,渲染哀婉的氛围,体现作者缅怀凭吊的沉重心情。
9. 亮点原创 微视频结尾设计了阅读答疑环节。请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作者写到史可法遗书时,有这样一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请问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血迹斑斑”表明史可法的牺牲非常壮烈,令人悲痛;但是几百年来墨迹如新,象征着史可法的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永垂不朽。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
① 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和扬州有密切的关联。 ② 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雄伟与烈性,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激昂的英雄精神已融入了扬州城。③ 扬州人通过种花植木、命名街道,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了日常生活。
答案:(1) “血迹斑斑”表明史可法的牺牲非常壮烈,令人悲痛;但是几百年来墨迹如新,象征着史可法的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永垂不朽。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 (2) ① 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和扬州有密切的关联。 ② 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雄伟与烈性,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激昂的英雄精神已融入了扬州城。③ 扬州人通过种花植木、命名街道,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了日常生活。
10. 新华学校拟于4月4日组织学生参加主题为“网上祭英烈,‘云端’寄哀思”的凭吊革命先烈活动,通过线上祭扫、“云端”追思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
(1)新素养 思维能力 小华班级的同学想通过“云端”为烈士朗诵诗文,下面是他们准备的一些篇目,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 陈毅《梅岭三章》
B. 毛泽东《七律·长征》
C. 晓年《青山处处埋忠骨》
D.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新素养 语言运用 学校正在招募义务讲解员录制讲述英烈故事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小华想报名参加,可他的母亲认为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应集中精力学习,不同意他参加,请你帮忙说服小华的母亲。
示例:阿姨您好,做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英烈故事很有意义,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对学习会有所帮助的。况且,学习先烈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请您同意小华参加,好吗?
(3)新素养 审美创造 结合语境,补写下面诗歌中画横线处空缺的句子。
英雄
英雄是什么
英雄是在生死面前
敢于踏出一步的人
英雄是在危难之时
示例:敢于挺身而出的人
英雄是浑身弹孔
仍用双臂抱紧红旗的人
英雄是心灵满是伤疤
仍旧眷恋这片土地的人
答案:(1) D (2) 示例:阿姨您好,做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英烈故事很有意义,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对学习会有所帮助的。况且,学习先烈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请您同意小华参加,好吗? (3) 示例:敢于挺身而出的人 仍旧眷恋这片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