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花夕拾》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人物透视人性,下列人物的做法令作者反感的一项是 (
B
)
A.长妈妈利用回家探亲休假的时间帮“我”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
B.衍太太在“我”的父亲临终时让“我”不停地大声呼唤父亲。
C.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与“我”探讨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临别时赠照片给“我”。
D.寿镜吾先生对“我”十分严格,逐渐给“我”增加读书和对课的难度。
答案:B【解析】衍太太怂恿“我”在“我”的父亲临终时不停地大声呼唤他,加重了父亲临终时的痛苦,“我”对此愧疚、悔恨。因此衍太太的这一做法令作者反感。
2. 下列对《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表述,
有
误
的一项是 (
C
)
A.《〈二十四孝图〉》表现了鲁迅对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猛烈抨击。
B.《父亲的病》叙述了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表达了鲁迅对庸医误人的深深愤慨。
C.《藤野先生》叙述了鲁迅在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期间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的遭遇及其决定投笔从戎的经过。
D.《五猖会》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可以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答案:C【解析】“投笔从戎”表述有误,应是“弃医从文”。
3. 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
有
误
的一项是 (
B
)
A.《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虽然《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但鲁迅先生在追忆往事时也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斗志,这本书也是他用来抨击黑暗社会的利器。
D.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真实的生活面貌:大声朗读古诗文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旧学先生,在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活无常”……
答案:B【解析】“从青年到晚年”表述有误,应是“从幼年到青年”。
|阅读任务|过程记录|
|【谈发现】阅读小组选篇交流|◎小语同学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现:百草园之趣、三味书屋之趣,让“小鲁迅”拥有快乐的童年。◎小文同学读《无常》,发现:孩子对活无常的喜爱,让“大鲁迅”看到了人间公道的缺失,引发了他对“正人君子”的讽刺。◎我读《
父亲的病
》,发现:
父亲的病让“大鲁迅”认识到旧中国科学的缺失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推动了他为社会、为民族呐喊
。|
|【提建议】从篇到本探究鲁迅|◎在探究《朝花夕拾》中的“小鲁迅·大鲁迅”专题时,我在阅读方法上有以下建议:
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对比,分析鲁迅从天真童趣到深沉反思的转变,结合文中“回想起来”“至今还记得”等过渡性语句,区分童年体验与成年反思的视角差异,探究鲁迅思想的发展脉络
。|
答案:示例:(1)父亲的病 (2)父亲的病让“大鲁迅”认识到旧中国科学的缺失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推动了他为社会、为民族呐喊 (3)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对比,分析鲁迅从天真童趣到深沉反思的转变,结合文中“回想起来”“至今还记得”等过渡性语句,区分童年体验与成年反思的视角差异,探究鲁迅思想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