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诗歌中间两联描写了诗人游历途中的自然风光,请仿照示例,为其余两幅图命名。(2分)
山尽平野图 ①
江流大荒(或"江入大荒""江入原野")
图 ②
月映清江(或"月映江流""月映江水")
图 云飘天边图

答案:①江流大荒(或"江入大荒""江入原野")(1分)②月映清江(或"月映江流""月映江水")(1分)
12. 下列诗句与诗歌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法和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项?请简述理由。(3分)
B
理由:"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说故乡水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B项,"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将"江春"拟人化,说江春不肯挽留远行的客人,而青草好像在送别行人的马蹄,表达对友人远行的不舍。这两组诗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都表达了不舍之情,在写法和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A.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王寂《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
B.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选 项,理由:
答案:示例:B(1分) 理由:"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说故乡水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B项,"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将"江春"拟人化,说江春不肯挽留远行的客人,而青草好像在送别行人的马蹄,表达对友人远行的不舍。这两组诗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都表达了不舍之情,在写法和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3. 为《渡荆门送别》的颔联设计朗读,标上重音(限一处),并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一:"随"标重音。(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2分)示例二:"入"标重音。(1分)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2分)
答案:示例一:"随"标重音。(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2分)示例二:"入"标重音。(1分)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2分)
14. 【对比阅读】小语发现李白的诗里经常会出现“月亮”这一意象。本诗颈联写到了月亮,李白的《月下独酌》里也写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请结合诗歌内容,探析两首诗里李白借“月”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链接材料】
月下独酌①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②饮,影徒③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清高宗敕评此诗: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②不解:不懂。③徒:空。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写明月照耀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平静,表现自己初次出峡,见到辽阔美景的新鲜感受。《月下独酌》中借与月的亲密,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从侧面表现了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答案:《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写明月照耀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平静,表现自己初次出峡,见到辽阔美景的新鲜感受。(2分)《月下独酌》中借与月的亲密,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从侧面表现了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2分)
|诗句|画面内容|表现状态|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新燕|动态|
莺歌燕舞的生机勃勃之态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
静态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答案:①莺歌燕舞的生机勃勃之态 ②静态(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