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一组同学分别对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C
)
4. 第二组同学讨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如果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理由。(3分)
因为"见"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景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5. 第三组同学认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中先说“此中有真意”,后句却说“忘言”,这两句是矛盾的,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3分)
不同意,这两句不矛盾。"此中有真意"是诗人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意趣。"忘言"是因为这种真意难以用言语表达,诗人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语言已无法充分传达其感受,并非不想说,而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更强调了这种意趣的微妙和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
6. 第四组同学打算在学校即将举办的“陶渊明作品朗诵会”上朗诵这首诗歌,他们想选个配乐。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请选择并说明理由。(3分)
A.平和舒缓
B.慷慨激昂
我认为A更适合。因为该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平和舒缓的音乐能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恬静淡远的氛围,与诗歌的意境相得益彰。
答案:3.C 【点拨】C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已心中领会真意,不必用语言表达。这并不是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而是说诗人在这种宁静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一种不必用语言表达的生命真谛和自然之美,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选项赏析错误。故选C。
4.示例:因为"见"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景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5.示例:不同意,这两句不矛盾。"此中有真意"是诗人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意趣。"忘言"是因为这种真意难以用言语表达,诗人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语言已无法充分传达其感受,并非不想说,而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更强调了这种意趣的微妙和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
6.示例:我认为A更适合。因为该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平和舒缓的音乐能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恬静淡远的氛围,与诗歌的意境相得益彰。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8. 【链接资料】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写一写“烽火连三月”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知识卡片
《新华字典(第12版)》对“烽”的解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敌人来侵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报警。
古时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会点火报警,所以诗人用"烽火"指代战争。诗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多月,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
9. 有同学列举出本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写到了花与鸟,但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简要说说有何不同。(4分)
示例: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7.D 【点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是想象,而是诗人真实地描写自己因忧愁烦闷不断搔首,使得白发越来越短,稀疏得几乎插不住簪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苍老之态和忧国忧民的愁苦心情。
8.古时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会点火报警,所以诗人用"烽火"指代战争。诗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多月,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
9.示例: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