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15分钟 总分:12分 实际用时:______ 得分: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原文略)
【乙】
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同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札子①奏:臣等伏见前许州司户参军、苏州居住朱长文,经明行修,嘉祐四年乙科登第,堕马伤足,隐居不仕,仅三十年。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阖门著书,孝友之诚,风动闾②里,廉高之行,著于东南。
(选自苏轼《荐朱长文札子》)
【注释】①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②闾:乡里,家乡。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丈夫之
冠
也|参考课下注释法|(1)
行冠礼
|
|不以穷约
易
其介|成语推断法:移风
易
俗|(2)
改变
|
|
著
于东南|查阅字典法: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加……于上;④穿,戴|(3)
①
(填序号)|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 小文在朗读甲文段时,拿不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中哪些地方应该重读,请帮她找出要重读的地方,并说明理由。(3分)
“焉得”和“未”应该重读。理由:重读“焉得”,能体现出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表现出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重读“未”,能体现出孟子对景春学到的礼的质疑。
4. 理不辩不明,小组决定采用答辩的形式深入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形象。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用自己的话完成答辩。(4分)
评委团:“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区别?
答辩团(小文):“妾妇之道”是把顺从当作准则,则“大丈夫之道”是(1)
坚守仁、礼、义;不因富贵、贫贱、威势等外部因素而惑乱、动摇、屈服
评委团:朱长文的哪些行为是“大丈夫”的体现呢?
答辩团(小语):(2)
朱长文不因权势和利害得失而动摇心性,也不因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体现了他是一个不畏强势、安贫乐道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