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江苏专版 第19页解析答案
13. (6分)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Ⅰ所示的仪器进行实验并探究。
(1)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干燥的氧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气体的装置组合是
BD(或BE)
(填字母,从A~E中选择)。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xrightarrow{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若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
a
(填小写字母)通入。
(3)为了证明$ \text{MnO}_2 $的催化作用,甲同学通过如图Ⅱ~Ⅳ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如图Ⅱ,向锥形瓶中加入$ a \ \text{mL} \ \text{H}_2\text{O}_2 $溶液,然后塞入有带火星的木条和漏斗的橡皮塞,如图Ⅲ所示;再通过漏斗加入$ b \ \text{g} \ \text{MnO}_2 $,如图Ⅳ。待充分反应后,将图Ⅳ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对滤出的固体洗涤、干燥、称量,固体仍为$ b \ \text{g} $。
① 实验过程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甲同学认为$ \text{MnO}_2 $是催化剂,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谨,请你帮乙同学说出理由:
甲同学没有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1) BD(或BE) 高锰酸钾$\xrightarrow{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 A a (3) ①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甲同学没有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Ⅰ. 拉瓦锡的研究:用加热汞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如图甲所示,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后,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内空气体积减小了约五分之一。收集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氧化汞),置于另一容器内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体积。
(1)上述实验中,使用汞的优点有
ABD
(填字母)。
A. 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B. 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D.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2)继拉瓦锡研究后,英国科学家瑞利经多次实验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略大于纯净氮气密度,这一差异主要与空气中的
稀有气体等物质
相关。
Ⅱ. 兴趣小组同学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利用图乙装置也进行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请你一起参与。
【实验原理】请写出图乙实验原理的符号表达式:
${Cu + O_{2}\xrightarrow{\triangle}CuO}$

【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2)将一支硬质玻璃管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然后打开一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为50mL。
(3)如图乙所示,在另一支与步骤(2)完全相同的干燥的硬质玻璃管中装入铜粉,两端塞上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其中一端用气球密封。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存25mL的气体,记录体积后与硬质玻璃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根据
酒精灯
的高度,将硬质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多次缓慢推拉注射器。
(5)停止加热后,待硬质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约为10mL。
【实验现象】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实验结论】由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dfrac{1}{5}$

【反思与评价】
(1)【实验步骤】(4)中多次缓慢推拉注射器的目的是
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如果【实验步骤】(5)中记录到的数值大于10mL,你认为可能原因是
铜粉不足(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条)。
(3)玻璃管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你认为氮气的化学性质是
氮气在加热条件下不与铜反应(合理答案均可)

答案:Ⅰ. (1) ABD (2) 稀有气体等物质 Ⅱ. 【实验原理】${Cu + O_{2}\xrightarrow{\triangle}CuO}$ 【实验步骤】(3) 酒精灯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dfrac{1}{5}$ 【反思与评价】(1) 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 铜粉不足(合理答案均可) (3) 氮气在加热条件下不与铜反应(合理答案均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