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偏见(节选)钱钟书偏见可以说是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偏见(节选)钱钟书偏见可以说是思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偏见(节选)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也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1.第一段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如何理解标题“一个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不入主题,而是宕开一笔写“偏见”,尾段卒章显志,大开大阖,收放自如,不愧是大手笔。
B.第三段中运用衬托手法,用“天籁”反衬“人籁”,突出人声之“害”。
C.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不论是私人居住,还是在公众场合,都不吝制造“噪音”的现象,今天我们读来还是觉得颇有会心之处。
D.最后一段,作者在滔滔不绝批评“人声”的同时,不忘反观自己,表现了钱钟书和鲁迅一样,都具有“解剖自己,自我批评”的崇高美德。
E.文章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足见一位大学者的学识修养,“有真学问方有真经纶”,本文就是一个证明。
参考答案:
1.在结构上起铺垫作用,在内容上破解题目,引入正题。
2.(1)在看待事物时,就应该集中一点,心无旁骛,这样,才可能见得真切,看得彻底。
(2)人声使世界变得嘈杂喧闹,而“天籁”能使人产生“有闻无声”的感觉,更能让人体会到幽雅寂静。
3.“偏见”不是偏激片面的见解,而是针对人类制造出来的声音扰人清净别有所感而发表的独到见解,是作者自嘲式的调侃。
(主观题意对即可)
4.CD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