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复习(5分钟)
1.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彼得满怀希望去淘金,结果一无所获,他失望了。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是什么又使他留了下来呢?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30分钟) (一)学习第3-6节 1.自主学习。(5分钟)
2.展示。(15分钟) 学生自由读3-5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全班交流。 (坑坑洼洼——平整、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草)。 指名学生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彼得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他悟到了:这里没有金子,但土地肥沃,而人们需要花,种花同样可以致富。
彼得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我要靠我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获得“真金”。
学生选择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看书上插图,感受满园的芬芳。
预设: 我想对彼得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彼得,你的坚持,你的辛劳,使你挖到了“真金”。
(二)10分钟
(因为其他淘金者,找不到金子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留下了。)
“真金”指的是发财致富的办法,更指人生的道理: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和成功。这才是真正的____(读课题)。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5分钟) 1.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就让我们用智慧点亮希望的明灯,用汗水和心血催开成功的花朵吧!相信,只要肯付出辛勤的劳动,坚持不懈,并善于思考,我们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愿同学们都能好梦成真。
2.朗读名言警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坚持就是胜利。 (3)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子》,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彼得满怀希望去淘金,结果一无所获,他失望了。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是什么又使他留了下来呢?
第二板块:理解课文 (一) 学习第3-6节 自由读3-5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学程单一】 (1)彼得发现了大雨过后眼前的景象“不一样”了,有什么不同? (2)看到眼前的一切,彼得若有所悟(板书)理解词语, 他悟到了什么?
(3)自学时间:5分钟。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3.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一场大雨使彼得留了下来。彼得发现了大雨过后眼前的景象“不一样”了,有什么不同? (3)发现了“不一样”,彼得有何感受?(惊奇、惊喜、看到了希望)指名读,读出惊喜的语气。彼得能发现环境的变化,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看到眼前的一切,彼得若有所悟(板书)理解词语, 他悟到了什么? (5)由“土地肥沃”联想到可以种花。说明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6)这里的省略号,你能帮彼得继续悟下去吗? (7)正是这种希望,这种美好的前景使彼得留了下来。那么,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呢? (8)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看插图。从以下句式中选择一句来写: A天快黑了,又下起了蒙蒙细雨,可是还有一块地没有松,彼得 。 B花苗终于长起来了,一群群杂草在花丛中抢营养,彼得。 C为了防止花苗生虫,人们还在睡梦中,彼得已经 。 D再过几天,花儿就要开放了,可是这几天阳光非常强烈,花苗渴得无精打采,彼得。 (9)是呀,不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彼得都在用他的全部精力精心培育花苗。 让我们来感受满园的芬芳吧!(看书上插图)
(10)看着这满园鲜花,分享着彼得成功的喜悦,你想对彼得说些什么呢? (11)如果此时,曾经和彼得一起来淘金的人也看到这满园鲜花,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二)学习第七节 1.果然如他所愿,五年后,彼得真的成功了。(读最后一节) 2.反复朗读彼得说的话。(小黑板出示彼得的话) 3.从彼得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为什么说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2)“真金”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金子就在土地里? (彼得付出辛勤劳动后种出来的鲜花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引读。 (1)彼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当初的一片荒地,变成了如今的满园春色,所以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 (2)彼得坚信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3)彼得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向未来的步伐会更加坚定,充满信心,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 1.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就让我们用智慧点亮希望的明灯,用汗水和心血催开成功的花朵吧!相信,只要肯付出辛勤的劳动,坚持不懈,并善于思考,我们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愿同学们都能好梦成真。 2.出示名言警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坚持就是胜利。 (3)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 1.《补充练习》第四题、第五题 2.《练习与测试》第三题。 ★★ 《补充练习》第六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