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课文。
1. 出示歌谣
同学们,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朱德挑谷上山,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范读,指名读,齐读)
知道这首民谣是讲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1.学习单1.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出示:)
满满一担粮食大约有50千克,我们小朋友的书包大概5千克左右,请同学来提一提,体验一下。说说你的感受。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好这句话。
4.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多好啊!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出示
学习单2
认真读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战士们藏朱德扁担的原因,用波浪线画下来。
5.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6.交流
●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① “那么忙”,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
(是啊,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坚持和战士们一起爬过一座又一座山岭,来回走上几十里山路,跳上那么沉、那么重的粮食。他真是一个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指板书)的好司令啊!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了。)
你觉得朱德怎么样?(太辛苦了)
②是呀,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尽管这样忙,他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朱德翻山越岭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五六十里:一来一回就要100多里啊,我想知道哪些同学是步行上学的?你走到学校大约多少时间?我们步行一小时大约可以走10里,100多里要走十多个小时啊!何况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真远哪。——读好这个词语
②那你们走过这么远的路了吗?
③是啊,这么远的路我们都是乘车的,而朱德他们是走的,而且走的是什么路?(山高路陡)(板书)
什么是“山高路陡”?
老师: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
老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 读好山高路陡
点击出示当年挑粮的山路。
④挑着这么沉的粮食,走在这么难走的路上,还这么轻松吗?谁来读好这个词。
⑤就是因为路太远了,所以每次挑粮战士们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家,多么辛苦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能吃饱肚子,为了有力气敌人打仗,为了能粉碎敌人的阴谋,再难走的路,红军战士都不怕,心里装着别人,都把困难留给自己,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敌人想把我们红军战士困死,饿死,冻死,那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引读: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要是遇到刮风下雨,————
(那就更艰难,常常走一步,滑两步,)但是朱德同时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这时你觉得朱德同志怎么样?
离敌人这么近,随时可能遇到敌人的偷袭,随时有生命危险,尽管如此,朱德同志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你觉得此时的朱德同志又怎么样?
一起读好这句话。
●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大家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他不肯。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师:说得不错,这就是“劝”。
不过,劝别人的时候要更有诚意些,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现在,我们试着结合前面的课文,想想用上文中的那些话来劝才能让朱德同志同意不去挑粮。
师:现在我就是朱德同志,谁来劝我?
师:劝得情真意切!还能用上课文的语言呢。这小鬼真会说话!
师:你不仅用上了课文里的语言,还能将老师介绍的资料也用上!真好!还有谁也想劝?
……
(过渡)是啊,他和红军战士打成一片,没有区别,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呢。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老师: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3、过渡: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在赶做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的劈,认真的削,仔细的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赶做了这样一根扁担,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时,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一块儿苦,一块儿乐!
三、拓展延伸,感悟深情
1.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2.是啊,千言万语就在胸口,让我们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齐读)
四、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开国元帅的故事》《朱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