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再别康桥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飞扬的诗情”。
本教材基本上是以文体来组元的,并以单元构成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从中外现代诗歌中挑选了几位诗人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通过欣赏,领略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诗歌的感情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因此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因此,特制订:通过诵读,品味诗歌“三美”。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
因此制订:学会初步鉴赏诗歌,为本课的能力目标。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因此,特制订: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为本课的情感目标。
诗歌通篇都笼罩在作者与母校离别的情感氛围当中,作者选取了独具特色的意象,营造了优美宁谧的意境,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
因此制订: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说 学 情
本课面向的学生为我校中职一年级学生。
v 认知能力:对于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想象联想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真切地感受形象。
v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但由于基础薄弱,鉴赏诗词的能力还不够。
v 情感态度:大多数比较喜欢现代诗词,但多局限于憧憬青春,空想未来。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点拨教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更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反复的朗读作品,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韵味。因此,在教法上我还采用朗读法。
说学法
中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也不强,结合诗歌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法,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联想想想法,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意境。
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将从“新课导入、诗歌鉴赏、获取新知、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阐述我的教学程序。
一 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之一环节,我播放以徐志摩、剑桥大学、康河风光为主的图片,并配上轻柔缠绵的歌曲,营造出舒缓、柔和的诗的氛围。在这种浓浓的诗的氛围中配以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解说进行导入。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与康桥的情结,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在浓浓的诗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 诗歌鉴赏
(一)、设计构想:
诗歌鉴赏环节为本课时的教学主体。
方式:将音乐、图片、作者资料等有效整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启发与点拨;以诵读贯穿课堂,通过朗读、品读,着重体会诗歌的“三美”中的“绘画美”,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的感情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因此,首先让
1、学生听朗读录音,要求划出节奏,标出重音,体会语气语调。
通过听录音,学生不难划分节奏,标出重音,但对于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要细细体会,才能回答出。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使学生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进行:
2、配乐朗读。
[在舒缓的轻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以此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
由于学生起初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好,都不愿意示范朗读。所以在找学生示范朗读之前,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较好。
学生结合示范朗读以及对诗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过之后,基本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再
4、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通过学生听录音、示范朗读、自由朗读、激情朗读等方式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既调动了朗读的热情,又能让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诗歌为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做好准备。
下面请学生再读诗词,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畅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一些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三)、再读诗歌,感悟“三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因此,请学生再读诗歌,感悟“三美”。
首先,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美在语言
第二,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美在形式
第三,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美在意境,这里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我将怎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呢?
先给学生讲意象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和品味诗中的意象。采用“探究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结合意象,2、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由于学生联想、想象能力欠缺,体会起来有难度。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教师根据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配上意境相似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
3、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学生讨论后,积极的发言。教师对他们的答案适时肯定或点拨或补充,真正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教学经验。”
三、获取新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
四、 拓展延伸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概括出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完成能力目标。
五、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结合绘画美中的图片画面,选择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诗歌,进行扩写。在扩写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高度重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但还有待于巩固加强。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