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教材及本课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融写人、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散文力作。
鲁迅先生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口,实则意在评述“三.一八”事变。事变始末千头万绪,作家巧妙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以“一斑”而窥“全豹”,高屋建瓴,实属匠心独运。
文章明暗线索交织,以“记念”为明线,“悲愤”之情纵贯全文。刘和珍爱读书,爱同胞,爱学校,爱祖国,却惨遭毒手。鲁迅的“爱”深沉而博大,具体体现在哀痛青年学子英年早逝,关爱进步青年,怨怒国人麻木健忘,痛心群众徒手请愿而遭“府门喋血”, 盛赞勇毅精神,指导革命青年吸取血的教训,戳穿“恶意闲人”的阴险论调和无耻谎言,展露刽子手的凶残本性,矛头直刺反动当局。文末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格调高昂地收束全文。
从教材编者的意图来看,单元目标和练习设计都要求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经典文章时,使学生懂得写文章要选好角度,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体悟作者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让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触动心灵的亮点语段),圈点批注,加以品味赏析,进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这是高一师生初次涉及的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散文。学生对散文欣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具体赏析的方法却不太明白,老师需细致地加以指导:熟读教材——明确线索——把握内容——弄清结构——领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熟读教材易,明线索、理结构难;把握课文内容易,体悟思想、情感,习得方法、技能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据编者意图和课文、学情特点,从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工具书、图书资料、网络),查阅字音、词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作品介绍材料,加强课外自主学习。
1.课前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和内容,大致了解写作方法。
2.理清本文线索,尤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课文内容及深刻内涵。
3.领悟作者融情于叙、议之中,夹叙夹议;品味语言,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的精神。
4.学会梳理积累,运用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的学科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和本单元目标及练习设计要求,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中的第1、第2、第3作为教学重点(第3点是重中之重),第4、第5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披文入情”,也就是把握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阅读、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诱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步步深入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针对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1.用联系的方法,梳理本课中字音、词义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内容略)
2.搜集整合本课的背景资料(可以是简短的音像资料),揭露“三.一八”惨案的真相。
3.熟读教材,背诵第2、第4节。
(二)汇报自学成果
学生可自由交流,然后举荐一人,在5分钟内进行集中交流。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起到强化训练、督促预习的作用。
(三)新课导入(内容略)
(四)质疑激趣,直奔重点
1.作者围绕“记念”这根明线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浏览教材,自主探究。
2.作者都评价了涉及“三.一八”惨案的哪类人和事?根据文本内容,拟一份提纲,试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如何。
(五)指导“研讨与练习”,强化重点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实在无话可说”,文末写 “呜呼,我说不出话”,结合语境,认真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课文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七部分均有出现。
第一部分:“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因为爱护青年学生;无话说,是因为哀痛、愤怒难以言表。
第二部分:“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2处),是为了励勇士、醒庸人。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因为对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深感愤懑。
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欲扬先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剥画皮,露真相,赞英雄,刺魍魉,激愤之情达到顶峰。
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哀痛到极点。
(六)微观探幽,合作学习
1.以课文第四、第五部分为例分析,文章中,哪些是“叙”,哪些是“议”?文章是如何做到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谈谈这样写的艺术效果。(分组讨论回答)
明确:听说噩耗和流言及遇难详情,是叙;阐明观点(看法),是议。概写和特写、细节相结合,谎言不攻自破,正邪对比反衬,爱憎分明。
2.合作探究完成: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这些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①反语:文章开头强调“中华民国”纪年。
②互文:“伟绩”“武功”句,讽刺与揭露,表达愤慨之情
③对比:“庸人”——“猛士”——“军阀”,彰显正义,鞭挞丑恶。
④反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次出现),“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揭示性格,反衬凶残、下劣。
⑤排比:“一是……地凶残,一是……之下劣,一是……之从容”,简练整齐,气势贯通,抒发强烈的思想情感。
⑥类比:“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与“煤的形成”一句,深层思考,形象说理,指导斗争方法。
⑦引用:“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寄托哀思,感染亲友,吸取教训。
(七)拓展延伸:讲讲古今中外 “危难之时显身手”和“不苟且偷生”的人和事。(内容略)
(八)作业: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或课外资料,拟写一段(300字左右)颂扬烈士精神的文字。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