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鱼书
信息发布者:香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鱼书》。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说教学思想。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文性”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变革中似乎分量相比更重,我们的语文课需要人情味、需要文学味。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一级,这其实就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依据。
二 说教材
《鱼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更细一些说是议论散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一个散文单元,因为有了一些散文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一单元是以议论散文为主,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散文,所以有必要做一个介绍。议论散文与抒情散文是有不同的,抒情散文重在情与义的抒发,而议论散文则是理与思阐释,情中悟理,理中渗情,思想内涵是理,当然是散文就少不了情感的流露。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作者从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 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作者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倒增古朴文雅之味,这都源于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厚的情感经历。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 说学情
就一般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散文都缺乏较浓厚的兴趣,大概原因是学生社会阅历少,对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贴近现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性灵文章,学生还是乐意阅读的。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加之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这一篇课文本身和现实有很大触碰点,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
四 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与《鱼书》相关的书信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五 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六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生成法法完成本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 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八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设计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我们的至爱、至友、至亲不会常伴我们身旁,他们流转迁徙,天南地北,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一份至纯至真的情感呢?是的,是思念。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承载着这份绵绵不绝、浓浓可嗅的思情?或许是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抑或是怀里早已干枯的柳枝。可惜啊!明月只可远观,不可抚摸,而那柳枝虽可观,可触摸,但却是无声无言。唯有那一封书信,是看得到的回忆,是摸得到的思念,是品得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不在身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课前预习,解决重点字词。
(二)初读文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通则读,读而不通则思。足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连接学和思的桥梁。陶继新老师就很强调读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他们在文本范围之内以及适当的拓展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质疑。然后把本组最有价值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有另外的小组解答,教师适当的点评。(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前人还未触及到的地方,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悟。大家知道“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任何文本的阅读都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只要解读合乎情合乎理即可。)
当然一些基本的疑问应该了解: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语言,品味鉴赏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四)沉淀思想,争鸣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纸质的书信似乎淡离了我们的视线。因而有人说网络的推广、电话的普及,还用得着写信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简短的辩论,正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离不开纸质书信。反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用不着纸质书信。
(五)课后作业
1 查找书信的相关典故。
2 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