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二)阅读《曾子妻之市》一文,完成题。(14分)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
(二)阅读《曾子妻之市》一文,完成题。(14分)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
信息发布者:香草
(二)阅读《曾子妻之市》一文,完成题。(14分)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②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彘:zhì 大猪 ②适:到、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顾反为汝杀彘 (2)妻止之曰
(3)特与婴儿戏耳 (4)遂烹彘也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一处。(2分)
曾 子 欲 捕 彘 杀 之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之”与“曾子妻之市”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今子欺之B.乃记之而去C.至之市 D.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5:读完这则故事,你感受最深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同“返”,返回(2)止:阻止(3)戏:开玩笑(4)烹:煮。
小题2:曾 子 /欲 捕 彘 杀 之
小题3:C
小题4:(1)母亲哄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小题5: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能围绕“守信”“诚信”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1)反:古今异义词,今义:相反,古义:同“返”,返回。(2)止:动词,阻止。(3)戏:一词多义,开玩笑。(4)烹:动词,煮。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曾子欲捕彘杀之”的意思是:曾子准备捉猪来杀。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谁,干什么”,即“曾子/欲捕彘杀之”。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曾子妻之市”中“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A中的“之”是代词。代指曾子的儿子。B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C中的“之”是动词,“到,去”的意思。D中的“之”是介词,之间。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欺”(欺骗、哄骗)、“信”(相信)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源”(源头)。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本来是哄骗自己的孩子,以为对小孩子说的话不必那么较真,而曾子却以为孩子的行为都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所以不能教他骗人。也就是说我们要诚信。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联系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