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说课资料

信息发布者:香草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第7单元“技艺超群”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宋代名家欧阳修的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文章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内涵却相当丰富:
首先,情节曲折。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总体评价陈尧咨以善射自矜,“自矜”正是促使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普普通通的卖油翁竟对高高在上的康肃公的射箭本领毫不在意,当陈尧咨不满地发问时,卖油翁并不为陈尧咨高高在上的身份、以此自矜的性格、言语之中的轻视所折服,他没有直接回答陈尧咨的问题,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极其平常却又在理的话:“无他,但手熟尔”,不软不硬地让陈尧咨碰了个钉子。卖油翁的反应直接导致了康肃公的“忿然”,让人不得不为卖油翁捏了把汗。最后,卖油翁只能表演酌油绝技,以实际行动告诉他“我亦无他,但手熟尔”,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最终让“自矜”的陈尧咨认识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次,人物生动。文章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陈尧咨以善射自矜,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展现。康肃发问,“汝亦知射乎”是一般疑问句,但话语之中已蕴含着不满和轻视,“吾射不亦精乎”是反问句,骄傲自大的陈尧咨按捺不住一贯的“自矜”,开始自吹自擂。当卖油翁的反应出乎陈尧咨意料之后,一个“忿然”和一句“尔安敢轻吾射”将故事推向高潮,陈尧咨怒火中烧。故事最后以陈尧咨笑遣作为结尾,从“忿然”到“笑遣”,代表着陈尧咨内心的变化。
对卖油翁的刻画则更加细腻。卖油翁的出场是由陈尧咨某一天练习射箭引出,由卖油翁的神态“睨之”可知,他并不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本领有多么高超,“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仅仅是“但微颔之”。面对陈尧咨的傲慢,卖油翁只说了句:“无他,但手熟尔”,从容而淡定。在描写卖油翁酌油时,文章抓住人物的连贯性动作,用了六个动词“取”、“置”、“覆”、“酌”、“沥”、“入”,刻画了卖油翁酌油时的熟练流畅。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徐”字在流畅娴熟的动作中特别显眼,“徐”意为“缓慢地、慢慢地”,“徐”字写尽了卖油翁的淡定从容、自信满满。如果说“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更多地诠释了“熟能生巧”中的“熟”字,那么“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则更多地诠释了“熟能生巧”的“巧”字。这句动作描写使得卖油翁身怀绝技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即便如此,卖油翁还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其谦虚从容的神态跃然纸上。
第三,详略分明。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交代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和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不以为意。这一段是略写,但略中有详:这一段对陈尧咨只作了粗笔勾勒,而对卖油翁则用墨较多,“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细细几笔卖油翁即神态毕肖。
第二段主要写卖油翁酌油。详写卖油翁,略写陈尧咨,其中详中有略,略中有详。
详中有略。详写卖油翁的语言和动作,略写卖油翁的神态和心理。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身怀绝技的卖油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谦虚从容的卖油翁。同时,这些动作和语言,也可以帮我们解答第一段卖油翁因何“睨之”,又因何“微颔”。这一段略去了卖油翁的神态和心理,其实,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他当时的神态和心理,这样卖油翁的人物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理,更能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略中有详。详写陈尧咨语言和神态,丰富了他“自矜”的形象,照应了第一段的开头句,同时将故事推向高潮。略写陈尧咨见识了卖油翁酌油绝技后的所思所想,以一句“康肃笑而遣之”很快地结束故事。可见陈尧咨卖油翁酌油绝技的佩服,对“熟能生巧”的认同,进一步深化了“熟能生巧”的主旨。
综上所述,本文实在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写作技法高超的妙文。全文不过173字,文笔相当简练,文字也十分浅显。作为宋代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一直以来倡导的就是“平易自然”、“简括有法”的文风,《卖油翁》正是体现欧阳修文学思想的名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学情分析】
由教育部制定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卖油翁》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对于经过一年时间学习积累的七年级同学,基本内容并不难理解,只有少数几个句读、字词、句意需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一落实。
我执教的七(2)班语文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习惯较之中预年级已大有长进,但两极分化仍然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其实同学们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深入学习,如:品味简练语言,准确分析形象,深入理解中心等。由此,我根据学生学情,依照课标要求,把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中心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力求通过反复朗读和落实字词,达成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中心的深层次理解。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和落实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说明: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家欧阳修的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文章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文字浅显,语言简洁,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十分曲折,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整篇文章,作者未发一句议论,却将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2.难点:对“睨之”、“笑遣”的理解。
说明:
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这样一篇文言笔记小说,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中心上。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他们可能在对“睨之”的理解上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时要适时点拨。对于“笑遣”的理解,本就趋向于多元,在课堂教学中需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故事结尾,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解读“笑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导入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开始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旧有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猜测宋代六家谁最德高望重,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引出课文《卖油翁》。
1.师:上课之前,考同学们一个文学常识,大家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文学家吗?
生1: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韩愈、曾巩
师:上半学期我们学了一位宋代作家的文章《伤仲永》,作者是?
生:王安石
师:我们还学了《小石潭记》,作者是?
生:唐代的柳宗元
师: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唐宋八大家里唐代是哪两位作家,宋代是哪六位作家?
生:唐代有韩愈和柳宗元,宋代有三苏、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2.师:请大家猜猜宋代六位作家中,谁最德高望重?
生2:苏轼。
师:事实上,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请大家再猜。
生:欧阳修
师:正确。事实上,欧阳修位列宋代六家之首,他倡导“平淡简洁”的文风,带领着其他五位作家开展了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宋代文坛领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位文学大家的经典名作:《卖油翁》。
【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旨在通过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在文坛的领袖地位,以及《卖油翁》作为欧阳修“平淡简洁”文风代表作的不朽价值。从课堂反映来看,同学们对于欧阳修的认识缺少主动积极的认知过程,对所谓的唐宋“古文运动”、欧阳修与其他五位作家的师生关系也一知半解,仅仅是通过老师灌输而被动接受,课堂效果必定会打折扣。
【教学再设计】
请同学们在预习时查阅欧阳修的资料,简要回答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以及他与其他五位宋代文学家的关系。
二、梳理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正确朗读全文,二是梳理故事情节。正确朗读全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梳理故事情节是分析课文的基础。朗读时,要重点解决个别疑难词句,正音断句的同时即可落实相关文言字词;梳理内容,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故事情节,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1.师:之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所谓“听其读,知其学”,先请同学们朗读全文,看看大家的预习功课做得怎样。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和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正音断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中“矢”读第三声。)
师:谁来说说“徐以杓酌油沥之”的意思。
生1:慢慢地用勺子倒油向下灌注入葫芦中。
师:结合句意,请你说说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
生1:“徐以杓/酌油/沥之”。
(学生再读这两个语句。)
【教学反思】
在朗读正音断句时就解决个别疑难词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突破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的先翻译后分析的教学模式。但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因为初一学生毕竟古文基础仍显薄弱,课堂上不能一听而过,教师需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
【教学再设计】
正音断句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翻译“徐以杓/酌油/沥之”时,需落实“徐”、“酌”、“沥”三个字的含义。
2.师:现在,能不能请大家概括一下故事内容,概括时注意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2:起因是陈康肃公善射,经过是卖油翁酌油,结果是康肃笑而遣之。
师:陈尧咨在家里射箭就引发了这段故事吗?当看到他射箭,卖油翁对此有何表现?
生2:但微颔之
师:“但微颔之”是什么意思?
生2:只是微微点头
师:也就是说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善射表示认可了。那为何还会引发这个故事?
生2:睨之
师:“睨之”是什么意思?
生3:斜着眼看,表示不在意的样子。所以陈尧咨就不高兴了,才会引发这个故事。
师:这才是故事的起因,那么在故事的经过中,两人交谈时,陈尧咨表情如何?卖油翁如何应对?
生4:陈尧咨忿然,卖油翁于是倒油给他看。
师:故事的结尾是康肃笑而遣之。
【教学反思】
在梳理故事情节时,同学们对故事起因了解并不全面,最后是通过师生一问一答才将故事起因概括清楚。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清楚卖油翁的“但微颔之”、“睨之”的含义,所以在概括故事起因时说不清、道不明。
【教学再设计】
学生在概括起因不完整时,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并说说第一段文字的意思。先解决文言词句的疏通,落实关键实词,解决“睨之”的学习难点,再来概括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反复朗读两个人物的对话,达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朗读教学法适合低年级基础一般的同学,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落实关键字词、揣摩人物语气、串联故事情节、领悟文章道理。
1.师:在卖油翁的故事中,陈尧咨和卖油翁是曾经有过交锋的,集中体现在哪里?
生:第二段,两人的对话。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对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两人对话。)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后注释说说这些话的意思。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人物对话,教师提醒同学掌握关键文言字词:三个“射”、“但”、“忿然”、“轻”、“以”。)
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分分角色朗读一遍,请女生读陈尧咨,男生读卖油翁。读的时候,请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流畅而整齐,遗憾的是,人物的不同语气并没有很好地展现。请同学们结合对人物的理解,同桌之间合作朗读,从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同桌分角色自由朗读。)
(第一组同学分角色展示朗读。)
师:小彭同学在读陈尧咨读得很好?朗读中你重读了哪些词语?
生5:“安敢”,这两个字可以体现陈尧咨的“自矜”和气愤。
师:小邱同学读卖油翁为什么读得比较慢?
生6:卖油翁其实是很平静告诉陈尧咨道理,所以要读得慢一点。
(第二组同学分角色展示朗读。)
师:你们在朗读时语音语调做了怎样的处理?
生7:我在读陈尧咨的话时,语调上扬了一些,这样可以体现陈尧咨的骄傲自大。
生8:我补充一下,在读陈尧咨的话时,声音要大一些。
师:两句话声音一样大妈?
生8:不是的。应该是后一句声音大一些,因为“尔安敢轻吾射”的语气更加强烈,陈尧咨此时已经是气愤的样子了。
师:你说的太好了。除了刚刚提到的轻重处理和语音语调的处理,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朗读技巧?
生8:语速的快慢。陈尧咨要读得快一点。
师:为什么?
生8:陈尧咨比较骄傲,比较急躁。
(请学生个读陈尧咨的两句话。)
(师生共同概括出陈尧咨的人物形象:骄傲自大。)
师:卖油翁应该怎么读?
生9:要读得很平。
(请学生个读卖油翁的三句话。)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卖油翁在说话时,作者并未提到他的神态、心理,全是“翁曰”、“翁曰”、“因曰”简要引出对话。如果让你在“翁曰”中补个词语,你会怎么补?
生10:翁(淡然)曰。
生11:翁(淡定)曰。
生12:翁(平静)曰。
生13:翁(从容)曰。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卖油翁的语言,朗读出大家所说的“淡然”、“淡定”、“平静”、“从容”。
师:三句话都能加上一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为什么欧阳修一处未加?
生15:更能体现卖油翁的淡定、从容。
师:其实,我们发现,加与不加,我们都能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形象。可见,欧阳修用词用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可见他文章的“平淡简洁”。
同桌再读,个别小组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文贵多读,反复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的不同处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教学设想基本达成。同学们都能结合人物形象谈出一些朗读技巧如语速、语音、语调等,但是同学们当时的朗读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并未很好地读出两个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再设计】
学生现场朗读不到位时,应由教师范读,学生结合人物形象评价教师范读,得出人物形象之后,学生再跟读。
2.师:课文中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对话应当是对应着的,可是陈尧咨却少了一句,你觉得陈尧咨可能会说什么?
生16:“何以见得”。陈尧咨听卖油翁这样说了,可能会不相信。
师:这里陈尧咨没有说话,那他可能做什么?
生:在看卖油翁酌油。
【教学反思】
补充陈尧咨对话对学生有些困难,而且于教学目标无益,使课堂略显拖沓。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简要清晰、指向明确,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没有方向。
【教学再设计】
直接提问:课文中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对话应当是对应着的,可是陈尧咨的语言却少了一句,你觉得此时陈尧咨可能在做什么?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章描写卖油翁酌油的语句,说说它的意思。
生17:“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住葫芦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向下灌注入葫芦中,油从铜钱口注入,而铜钱却没有湿。
(教师提醒学生圈划掌握几个文言实词:“置”、“覆”、“徐”、“入”。)
师:“徐以杓酌油沥之”是翻译成“慢慢地用勺子倒油向下灌注入葫芦中”还是“用勺子慢慢地倒油……”?
生:后一种。
师:为什么?
生18:更能体现他倒油时的沉着。
师:文章如何体现卖油翁酌油绝技的呢?
生19:“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见卖油翁酌油本领之高。
师:的确如此,那么作者是不是就如此简单地交代了卖油翁的酌油本领呢?
生19:还描写了卖油翁酌油的动作。通过动词展现了卖油翁的酌油绝技:取、置、覆、酌、沥、入。
师:老师之前介绍到欧阳修倡导“平淡简洁”的文风,为什么在这里却用了这么多的动词描写他的酌油本领?
生20:突出卖油翁的酌油本领之高。
师:可见,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酌油本领高、沉着、从容
师:通过卖油翁的酌油绝技,同时告诉陈尧咨什么道理?
生:熟能生巧。
【教学反思】
从欧阳询“平淡简洁”的文风引出对文章详略安排的处理,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由于追问不到位,导致学生并未完全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教学再设计】
直接提问:欧阳修倡导“平淡简洁”的文风,寥寥几笔就刻画了陈尧咨的自高自大,却为什么花费了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卖油翁酌油呢?追问:文章讲述卖油翁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陈尧咨?(引出卖油翁的出场;从侧面烘托卖油翁,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深入理解人物和中心
【设计意图】
课堂的最后,教师提供故事结尾供学生选择,一方面可以检测同学们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可以引出对“笑遣”的多重理解,解决第二个教学难点,达到深入理解文章中心的目的。另外,鼓励学生自行续写结尾,这是分层教学设计,为优秀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师:卖油翁的举动有没有改变陈尧咨?
生:没有改变。因为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生:有改变。因为陈尧咨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让他离开,可见他虚心接受了卖油翁的意见。
师:看来同学们对故事的结尾有不同的理解。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两个结尾,请同学们结合对人物和中心的理解,选择一个结尾。你可以从卖油翁的角度选择,也可以从陈尧咨的角度选择,甚至,你还可以自己写一句。但无论你选择怎样的结尾,请你说出自己的理由。甚至你觉得这两个结尾都不好,我自己想写一个结尾,也可以,但也请你说出自己的理由。
A. 从陈尧咨的角度:曰:“今日方知吾射雕虫小技也!”
B. 从卖油翁的角度:翁乃负担而去。
C. ……
生21:我选择A。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写的是:“康肃笑而遣之”,我认为陈尧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师:因此“康肃笑而遣之”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21:是一种虚心接受的笑。
生22:我选择B。因为“遣”是“打发”的意思,陈尧咨就把卖油翁给打发走了。
师:这符合卖油翁的形象吗?
生:符合。
生23:我选择B。陈尧咨是自大的,不可能马上就改变的。
生24:我选择C。陈尧咨把卖油翁打发走了,那种“笑”是一种干笑。
生25:我选择C,我想用文言来补充最后的结尾:自是康肃招众而谓曰:“卖油翁给吾‘满招损,谦受益’之理。我觉得陈尧咨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应该会自我反思。
生26:我选择B。但是B选项可以改一改,我认为陈尧咨最后并没有认同卖油翁,卖油翁对此比较失望,所以可以加上一个动作描写,卖油翁摇摇头,负担而去。
师:确实如此,关于“笑遣”其实一直就有着多重理解,但唯一不变的是,通过卖油翁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
生:熟能生巧。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人物和中心,教学目标圆满达成。教师在引导时,可以更细腻周全一些,比如,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不妨让他回到文中结合具体的词句;学生在理解“笑遣”时,不妨补充介绍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以及陈尧咨其人其事,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
用现代汉语改写卖油翁的故事,意在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和中心主旨,发挥合理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再次深化对卖油翁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师: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落实了关键字词,欣赏了欧阳修平淡简洁的语言,认识了身怀绝技却极为自谦的卖油翁,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最后,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请同学们结合对人物和中心的理解,发挥合理想象,把卖油翁的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写的时候请注意丰富故事的细节。
【板书】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尧咨 卖油翁
起因:自矜 睨之
经过:忿然 酌油 熟能生巧
结果:笑遣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与“文学”
——《卖油翁》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第一“难”,难在文言。现在的中学生一般都比较惧怕文言文,因为仅是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就会花去大把的时间,更何况还得反复记忆、大量默写,以应对考试,实在枯燥无味,却又无可奈何。第二“难”,难在理解。文言文都是古人所作,古人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十分久远,要让今天的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章,确认比较困难。第三“难”,难在欣赏。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学大家的经典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鉴于文言文教学长期被困在文白对译的机械化模式之中,要带领学生欣赏文言文,又谈何容易?自己在备《卖油翁》时,才真正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之难,尤其是对于七(2)班这帮语文基础平平,语文素养偏低的公办初中的孩子。
在认真解读了文本、仔细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后,我对文言文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谓“文言文”,即用文言写成的文学作品,那么这里涉及到两个内容,一个“文言”,一个“文学”,这堂课最终就围绕着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
第一,教学生读懂文言语句。积累文言字词,读懂文言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必须逐字逐句地帮他们翻译呢?可以想象,每次一翻译,学生奋笔疾书地写,老师口沫横飞地讲,课堂枯燥至极,活泼好动的学生怎么会喜欢这样呆板无趣的文言文?所以在教《卖油翁》时,我基本上采用的是读译结合,以读促译,以译促读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注释说出句子的意思,并提醒他们圈划重点文言实词。当他们学生有问题时,再给他们提供指导和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极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泼,文言翻译也得以落实,课堂效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第二,教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其实,文言文也是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文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味,挖掘课文的文学价值。2011年由教育部制定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还不懂得品味文章的描写,准确地分析人物,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学情,按照课标要求,把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中心主旨作为教学重点。在这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品味人物描写、关注详略安排、讨论多元结尾来挖掘文本价值,达成深入理解。
课堂教学总有遗憾。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当之处,尤其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追问。我们做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妙语连珠,尤其是课堂追问。教师的追问需要有智慧、有章法,同时做到简洁明了,因为课堂追问直接影响着教学走向,影响着学生思维,甚至影响着整堂课的成败。比如,“卖油翁的举动有没有改变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举动是否改变了陈尧咨?请说出你的理由”,这是提问完整性的问题;再比如,我在上课时,用了两个问题“文中陈尧咨的语言比卖油翁却少了一句,你觉得陈尧咨可能会说什么”、“此时陈尧咨可能在做什么”才把学生带到设定的教学内容上,而其实直接以第二个问题来引导同样也可以达成教学引导的目的。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简洁表达、智慧提问、诗意教学。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