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说课稿(附教案)

信息发布者:香草
我选的这篇课文是初一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是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有的写童年趣事、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都是说的真话,抒的真情,目地是让学生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本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的趣事,符合本单元的主旨,而且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很有教学价值。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毕业,思想各方面还是比较儿童化的,心智也不是很成熟,正是需要培养锻炼的时候。这篇课文讲了许多童年的趣事,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口味,有趣的事情一定喜欢学习,有了这样的兴趣之后,大家一定也很想了解文章到底讲了哪些有趣的事,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大家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并不会感到头疼。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文章后注释,能正确朗读字词并能大致疏理课文意思。
2、能体会并说出作者“物外之趣”的又来及具体体现。
3、能掌握联想、想像这些表现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4、培养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热爱大自然。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很多字词不是特别清除,像“余”、“之”的指代等等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借助工具书的预习,让大家对文言文有个初步概念,把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在课上听老师分析,因为经过自己思考之后,能让大家对于不懂的问题有更深的体会。就这篇课文而言,描写了几件童年的趣事,需要把内容与大家讲解清楚,而且这篇文言文独有的联想和想像的描写方式,也同样需要让大家学习借鉴一下,对于以后作文的运用很有帮助。所有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端正优良的心理状态及情趣,所以最后一个教学目标就设计为培养大家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课文,能翻译文言文中的字句。
因为本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很重要的
2、难点:说出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及掌握联想、想像的手法。
要说出“物外之趣”的由来,就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阐述。所以这比单纯翻译这篇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联想和想像是这篇课文独到之处,文章是如何巧妙的运用这两种写作方式将其贯穿其中的,因为有了这两种方式使课文增趣不少。最主要的是,这两个本身就是一对近义词,但现在需要将其意思区分开,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和学生着重讲解一下
三、教学过程
主要采用先解决字词句,再疏理课文,最后再分析课文。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及教学方式
1、课前安排
要求大家借助工具书能读准字词并能大致翻译该篇文章,体会其大意。
这样有助于节省课堂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2、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我们已经是青少年了,从大家平时的谈话、行为等方面都可以发觉,我们已经少了几分稚气,而多了一些成熟的味道,这表明我们已经慢慢长大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繁重的作业和未来的中考、高考,仅有的课余时间也被各种补习班填塞的满满的。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偶尔怀念我们从前的生活呢?让我们把时光倒退回九、十年前——我们的童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家都做些什么,玩些什么呢?有什么有趣的回忆吗?
大家的有趣之事真是各有千秋啊,那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清代著名作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一百多年前时的童年有什么趣事。
这样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和课文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
(板书课题)
3、讲解课文(2)
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课文朗读一遍
(3)解释字词
(略)(课后注释,顺便翻译句子,疏通大意,划分句子朗读的停顿)
(以上部分是课文最基本的部分,也是理解课文最基础的部分)
(4)归纳文章特殊用法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举例通假字、省略句、固定句式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需要让大家对这些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以后再次学习做铺垫
(5)分析“物外之趣”
A、通过疏理课文大意后,发现课文是怎样的格式?中心句及中心词语是什么?依据什么做出判断?
B、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C、作者问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分析“物外之趣”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课文难点的体现。通过几个问题,帮助同学层层揭晓答案,也让同学学会如何来由浅入深的学习课文、分析课文
(6)何为“联想”、“想像”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通过一些实例来帮助同学将这两种用法加以区分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下节课抽查
(2)利用周末时间去公园等公共场所观察大自然,充分利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一篇贴近自然的文章
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熟悉一下文言文的一些词句,有一定的感。第二个作业任务就是将本课的难点与第四点目标相结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达到课文的教学目的
5、板书
幼时记趣
观蚊如鹤
观察仔细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
想像奇特}产生原因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
这样的板书,既整洁有清晰,将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一目了然,有助于大家背诵课文与学习课文。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明确: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附 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 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