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七年级语文案例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浅谈“诗教”回归

信息发布者:香草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浅谈“诗教”回归
【案例背景】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大多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最直接、最深刻的瞬间表达,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语言凝练、跳跃、模糊,因此诗歌是最纯的,也是最真的。这一点也最容易打动人,它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并在不断地撞击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老师教诗,过于理性化,像教说明文那样冷静,图解式的分析,没有诗的意境。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畅游,在充满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一次诗歌艺术的洗礼呢?现笔者就以自己所教的《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例,来谈谈对诗歌教学的浅薄认识。
【案例描述】
一、读。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 。那么,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读?怎么去读?读什么?在《我爱这土地》教学中,我围绕“朗读”着意设计如下一些环节。
1、上课伊始,我就十分注重朗读。如:
①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顺。
②指名读——读顺。(读不顺的诗句,全班读一读。注意提醒学生读出写作时间。)
师:诗是情感的磁场,情感是要靠读来感觉的,而读诗就是我们寻找感觉的过程。
③学生带着感觉自由读。
④再指名读——试着读一读你最有感觉的诗句,读后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情感?
2、在分析诗歌时,我又适时穿插朗读,以读悟诗。如:
你能感觉到当时诗人内心的情感吗?谁来读一读。
这三句,诗人的情感是不断叠加的,从悲痛到悲愤再到激怒,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本应婉转,现在嘶哑;即使嘶哑, 也要歌唱;依然歌唱,足见悲愤!足见执著!足见担戴!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诗,去触摸诗人的灵魂吧。
接下来,我们再把诗人用血和泪凝成的这两句诗朗诵一遍。
……
3、在结束课堂时,我又回归诗歌整体,将诗意“读进去”,将诗味“读出来”。如:
这节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诗的感觉,接下来,老师想请我们班一位对文字最敏感的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读诗的感觉真好,尤其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你们知道这日子特殊在哪里吗?看艾青的出生年份,对,今年是艾青诞辰一百周年,今年还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而且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61岁生日。在这极富意义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为这片土地歌唱吧。
于是,读到最后,学生的朗读不仅是语音技巧的准确应用,分明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次生活场景的闪回。此时,诗歌真正散发出了它那浓郁的艺术魅力。
二、品。
诗歌具有含蓄美。在教学诗歌时,如果我们非把“含蓄”解读到“唯一”才罢休的话,结果往往导致诗味全然散失。同时,人在少年时期,正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大好时期,语言思维的发展,需要诗歌的滋养。那么如何做到品读诗歌的诗味?如何使学生在品味中得到语言思维的发展呢?我在教《我爱这土地》时,就尽量去做到这一点——
教学片段一:
师:鸟的歌声本应婉转、清脆,可诗人笔下的鸟为什么有着嘶哑的喉咙?
生1:鸟喉咙嘶哑了,是因为鸟儿歌唱得太久了(师追问:怎么个久法?)。从早唱到晚,日日夜夜歌唱。
师:对,从“暴风雨”来临之际,一直唱到现在,以致喉咙嘶哑。
生2:鸟喉咙嘶哑了,是因为鸟儿太爱这片土地,歌唱得太殷勤了。
生3:鸟喉咙嘶哑了,是因为鸟儿歌唱得太用力了(师追问:它为何如此用力?)。它想让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听到他的歌唱,用歌声鼓舞人们。
师:是啊,它的歌声可以振奋人心。
生4:鸟喉咙嘶哑了,是因为鸟儿歌唱得太痛苦了,因为鸟儿自己也遭到暴风雨的打击。
教师小结: 所谓喉咙嘶哑了,是因为鸟儿歌唱得太久、太用力、太殷勤、太痛苦了的缘故啊!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教学片段二:
过渡语:鸟,生于斯,歌于斯,最后还要——死于斯。
比较阅读,品味“然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最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生1:我从“然后”一词中读出了鸟对死的安详、从容。因为生命源于土地也必将最终回归土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命法则。
生2:我从“然后”一词中读出了鸟对死的无怨无悔。因为它生前曾为所爱的土地歌唱过,即使这歌唱是那么无力,即使自己的歌唱不能迎来黎明,但自己是竭尽全力歌唱过,死也无悔。
生3:我从“然后”一词中读出了鸟的无私奉献,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心甘情愿,化作春泥更护花。
……
读诗是生命的活动。带着生命的尊严与感动,一次次品读就是一次次精神远足,一次次品读就是一次次个人的发现。
三、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时期的诗歌作者把他们的亲身感受,所思所想诉诸文字,汇成了中华民族宽广的文化海洋,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积淀。诗歌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但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原本最喜欢的东西。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而忘我地融入文本,与诗人的情感进行碰撞,碰撞而后交融,而后融合,最终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为此,我在教《我爱这土地》时,就努力作如下尝试——
教学片段:
①过渡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鸟” 以歌唱和死亡的方式来爱“这土地”。鸟犹如此,人何以堪?鸟也是诗中的一个意象,它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②诗人说——
出示:
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艾青《诗论》
我们知道,诗人当时生活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上,那么,他具体又是怎样地生活着呢?
出示:
诗人也生活在这不幸的岁月,他的人生道路也同我们的祖国一样崎岖坎坷。诗人自己好几次被苦难的浪涛吞没而又卷起,经历过流浪与监禁,失去了青春的最可宝贵的日子,现实生活给予诗人的,不是光明的欢乐与希望,而是残酷污暗的困难与丑恶。
——吕荧《人的花朵》
在苦难的日子里,诗人又会怎样地歌唱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所歌唱的其他诗句。你能读出这些诗句的感情基调吗?
出示:
“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艾青《北方》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艾青《乞丐》
生:忧伤,悲痛……
师追问:从哪些字词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忧伤?(悲哀的国土、世界上最艰苦、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诗人悲痛着大地与人民的受难,而自己苦难的生活更加深了这种悲痛;于是诗人沉浸在一种忧郁质的感情的海里,哀伤,苦痛……诗人在他的另一首诗歌——《向太阳》中写道:我得了一种难于医治的病。这难于医治的病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忧郁情结呀。
诗人悲痛地生活着,忧郁地歌唱着。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诗人的忧郁集中体现在哪里?
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诗人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他想到了——
生:悲哀的国土
师:这国土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有多宽广,诗人的爱就有多宽广。
师:诗人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他看到了——
生: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师:这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历史有多久长,诗人的爱就有多久长。
师:诗人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他听到了——
生: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
师:这受难的同胞有四万万,同胞的苦有多浓重,诗人的爱就有多浓重。
师小结:诗人的爱如此宽广,如此久长,如此浓重。所以我们说,诗人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是在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所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诗人的血和泪在这两句诗里凝成了哪两个字?(深沉)还有它后面的(省略号),这六个黑点,一个一个敲击着我们的心哪!接下来,我们再把诗人用血和泪凝成的这两句诗朗诵一遍。
“诗缘情”,“诗言志”,教师把诗人“对土地的爱”具体化,使之有了宽度、长度和厚度,使学生的情场与诗人的情场产生共鸣区。课到这里,我想每位学生都会被诗人深沉的情感深深震撼。
【案例反思】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诗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诗歌教学应该怎样教?通过教学《我爱这土地》这一课,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读——此中有真意。
朗读不仅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更能使自己在放声中融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并能在朗读中体现“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诗歌教学“返璞归真”,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像京剧教唱般的“带读”,比较读,边品边读……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品味出诗歌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学生在层层剥笋式的朗读中,感悟诗人的真情,触摸诗人的灵魂。所以,朗读必定会反映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二、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虚词,甚至标点的锤炼。所以我们说,“诗无达诂”,诗歌的意境是深远的。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经验。关于诗歌的炼字,就是把最恰当的字放到最恰当的位置。我想,在诗歌教学中不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我体验。阅读中,我们可以运用换词、删词、加词、点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悉心揣摩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三、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将人文性作为解读诗歌的一个支点,努力放大诗歌的情场,然后找到诗歌与学生的共鸣点,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进行碰撞,碰撞而后交融,而后融合,最终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触及到诗歌内在的血肉,才能真正实现诗歌的美育功能。
记得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说过:一个学生如果能读点诗,并且有几首是心爱的,那他的阅读水准就很不错。那就让我们读一点诗吧,努力去寻找并实现诗意的回归。
参考文献:
1、蔡少军主编.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钱梦龙等.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一)——“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J].语文学习, 2002.3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