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 页
练习与测试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课课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阅读答案
电子课本
更多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请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或以为亡()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扶苏以数谏故()D.大楚兴,陈胜王()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小题3: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参考答案:
小题1:逃跑;应该;屡次;称王
小题2:略
小题3: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小题4:B
小题1:试题分析:“亡、数”是文言文中的多义字,“亡”应译为动词用法,逃走。“数”应译为屡次,多次。“宜”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王”是活用词,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称王,当王”。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举大计”“等”等。“举大计”即所说的“发动起义”, “等”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同样”,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找到范围即分析形势的“吴广乃谋曰”里面,然后在其中找到“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的句子,即“天下苦秦久矣”,接着找到“策略口号”即“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点评:首先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理解语段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提取出切题语句作答。题干中带有引号的空表明是用原文语句,更何况后面的括号内还有说明。
小题4:试题分析:“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并不是对二人思念的表现,也无为二人报仇之意,是为他“宜多应者”,即以二人向天下号召,更顺应民心,易得到人民的响应。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去衡量。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