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评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暗夜射“虎”的故事,表现的是李广的神勇无比。
每次提起“文包诗”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包子”,或许有些牵强附会,我却感觉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包着诗,正如面皮包着馅一般。那什么样的包子好吃呢?当然得薄皮大馅,馅中多汁。若以此来衡量《李广射虎》这篇课文,的确是个好“包子”。课文浅显易懂,所谓“薄皮”,所包着的《塞下曲》虽寥寥20字,却因一“惊”、一“引”、一“没”而变得耐人寻味,当之无愧“多汁”之馅。
凭着我的经验,吃包子时最好是一口下去皮中有馅,面皮浸润了馅的汤汁,馅中包含着面皮的筋道,口感必定最美。文包诗的教学,重点在诗,但对诗的感悟并非独立的,必须随文解诗,才能让文与诗交融,体现“文包诗”的特点。如诗中第一句“林暗草惊风”,此句,最妙在“惊”,课上,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了非常符合课文意境的“林暗”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师:这声音怎么样?
生:声音很小。
师: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出示课文里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利用课件有效地创设出了“林暗”的意境,通过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况变化的细微。为了将课文与诗句更有效地结合,或许还可以这样做: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课件出示了非常符合课文意境的“林暗”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想象)一阵疾风吹来,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
师:(出示课文句子)若将“沙沙”换成“哗哗”,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比较读,体会到“沙沙”更能表现当时声音的小,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师:所以,卢纶在他的诗中,只说草被风给“惊”动了。(出示词语:草惊风。凸显“惊”字)当时那种复杂细微的环境变化全都浓缩在了这一个“惊”字中,古诗句真是语言精练却意蕴深远呀。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语句及《塞下曲》的第一句。)
师:可这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却引起了李广的警惕。
(出示句子:四处搜寻着,请学生表演)
师:李广,听到这风吹草动,你心里想到什么?
生:……
师:这样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李广的警惕,这让你看到了李广的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机警)如此机警的李广,必然能洞察敌人任何细微的举动,难怪他会成为一位另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三年级的孩子或许还不具备深刻的感悟能力,他们不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文字所蕴含的深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解读,“浅出”落实,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字的最深处。从读文到品诗,从品诗到识人,文与诗的有机交融,就像面皮与馅的完美融合,必定让这“包子”呈现出最美的“味道”。

好的包子除了能让人在品尝时感受到的鲜美味道,必定还能另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中实则也暗藏着一玄机,为什么将士们晚上不去寻“虎”,偏要等到“平明”时分呢?细细品来,便知这是李广的谨慎之处,不了解“敌情”绝不“轻举妄动”,可见,并非“力大无穷”者就能成“神勇无比”的将领,还得“智勇双全”才行。至此,再次回味这“包子”必定生出许多新的“味道”来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