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阿里山的云雾》说课
信息发布者:香草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版的第20课。本文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形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出自名人手笔,但作者华莎就是把那
种美诉诸于文字,写得十分优美。那细致的观察与精辟的语言,多么令人折服。
作者通过一行行文字,把一个美丽、恬静,又披有一层神秘面纱的世外桃源展现了出来。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词语,重点理解词“影影绰绰、无所谓、神通广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4、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媒体介入文本内容,感受云雾之美、之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品词品句,体会句子的精妙,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美的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阿里山云雾的不同时期的美丽,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式。
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感悟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有风的时候景色的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标准,落实新教材的上课理念,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母语学习的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主动学习相互交往的合作的空间中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平时语文课的指导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这些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次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欣赏图片,分层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策略及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今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其最终目地就个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教学活动,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的会学习、敢于创新、富有亲和力、会享受生活的一代新人。
1、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我明白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体现在: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挑选自己愿意读的段落等会在全班交流。
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读的方法,形式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在读中积累。
2、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乐学,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善求”,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有一位教育家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作的时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支配学习的往往是兴趣。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的先决条件。课开始前,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课开始了,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其次,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阿里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抓住云雾虽说是静止的,但它又呈出不同的一幅幅各具本色的画面。遮蔽一切的茫茫一片的浓雾;留有余地的影影绰绰的淡雾;形成蓬莱仙岛的停留在山谷下方的云雾;让人产生错觉的漂浮在上面的云雾。品词品句,通过示范,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好词佳句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解决文章的重点。
全新的教学理念呼唤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带有主体意识主动地去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使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阿里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分层说话练习,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形象,恰当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