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评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评《刷子李》一课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本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借一件富有戏剧性的小事,利用精妙的描写手法让一个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足于我们的面前。课文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这是一篇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自学提示要求:熟读课文,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家冯骥才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再把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表达效果。如何做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处理却是一大难点。彭老师就合理的安排教学,巧妙运用精炼的语言,为学生搭桥铺路,推波助澜,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在阅读中给足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
根据她的教学流程,我肤浅的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揭题贴近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彭老师用自然简洁的语言直奔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如:我姓彭,你们叫我彭老师;一位医生姓张,我们称他为张医生;一位师傅姓李,我们称他李师傅。今天,我们认识一个人——刷子李。在出示课题“刷子李”时,彭老师让学生比较它与我们平时的称呼有什么不一样之处,猜猜为什么把“李”字放后面来称呼呢?这样一来二去,就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以及与文本间的距离,引发了思维矛盾的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获,形成阅读期待,为整体朗读激发了情感。
二、词语处理得当,整体感受到位。
彭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自学提示,再读课文,给学生指引阅读方向,使其认清阅读目标,做到读有所思。文中几个特别难读的如:“刷浆、蘸浆、调浆”“师傅、包袱、露馅儿”。潘老师发现这些词学生在朗读中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就先让同学解决这两组词,扫除了阅读障碍,使学生读起书来得心应手。初读课文后,彭老师立马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刷子李的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与了解,为深入研读铺平道路。
三、教材详略得当,板块清晰。
彭老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并作详处理,再让学生深入研读。彭老师在教学这一板块时,抓住重点词“匀匀实实、悠然、天衣无缝”,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如教学“悠然”时,老师先让学生说意思,再要求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悠然自得?话匣子一打开,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悠然自得时的情景。老师逮住时机,马上话锋一转,可刷墙是一项怎样的活?老师巧妙的抓住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他们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象、体验,与文本中的刷子李的刷墙形成有效地对比,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形象就不言而喻,在学生的脑海里自然形成。彭老师还巧妙地利用神话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天衣无缝”,还强调我们说话、做事、写文章等完美无缺,无懈可击,这就是“天衣无缝”。她并没有只点到为止而是再次深入的理解,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字词理解到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文章理解透彻了,自然情感也会随之升华,那么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至于描写刷子李外貌的句子,也是体现他技艺高超的一部分,但描写外貌的句子潘老师做了略处理。她先让学生找描写外貌的句子,而后出示所有描写刷子李外貌的句子,齐读,自由读,找几个有特色的带“然”的词语,再要求学生分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分别用“果然、居然、竟然、忽然”把故事的情节连接起来说个概要。虽然这一板块简略,但它却能使文本又重新回归整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又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这样既符合语文的意境,又巧妙地体现略读文章教学的宗旨。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深刻感受。
“这身绝活从哪儿来的呢?读最后一节,‘曹小三明白了什么呢?’写下来吧!”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注重表达能力及方式,这超越了老师的纯粹讲道理,效果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彭老师还注重词句的积累,如最后的总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本事是靠练出来的。学生不仅再次深入理解了成功来之不易,还使脑海中的佳句得到激活,一举两得。
五、一点建议
金无足赤,的确如此,一堂精彩的课也总多多少少有一点点令人遗憾。彭老师在教学“悠然”之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悠然自得。此后,老师又抛出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于是又来教学“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摆一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二者是否可以二合为一,更为贴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