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设计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桥》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三篇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本组提出的学习要求是: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依据课标说理念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本文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挖掘文本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现语文本体。
三、凸显主体说学情
该年龄段的孩子在校学习了五年,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方法,课外知识丰富。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洪水来临时的情景,塑造的是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些对于他们来说,缺乏生活经验,阅读理解比较困难,作为教师,应该运用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四、多元发展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4、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五、灵活多样说教法和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临危不惧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伟大。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情境互动说程序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节课中,先用多媒体分别出示桥和老汉的图片,分别问孩子们: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和一个怎样的老汉?教师再动情地描述: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老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桥救了村里100余号人的生命,让我们带着这种崇敬之情再读课题。
以文中的事物导入课题,既创设了情境,又较快的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奠定基调,为教学搭桥铺路,蓄势兴波。
(二)整体感知,落实基础;
从整体入手,这是阅读教学的惯例。这篇课文我也是先让学生读通课文,想想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出示三组词语:
a.咆哮 狞笑 放肆 b.拥戴 清瘦 沙哑 c.吞没 搀扶 祭奠
这三组词语,是本课生词教学的难点,它们分别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了洪水袭击村庄、老汉疏散村民、人们祭奠老汉。所以教学生字,既是为了夯实语文基础,又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读句段,感悟形象;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个环节,我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提了一个问题:“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句段让你感到,边读边写上批注,然后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我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老汉的形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我又分为三部分
1、感悟老汉的临危不惧:
当学生交流句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时,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品读“没腿深”、“沙哑”等词,了解洪水来临时老汉的举动。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老汉在洪水来临时要维持秩序?”通过出示洪水势不可挡的视频,朗读洪水来临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入魔”。再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老汉沙哑的喊话领悟到老汉的“如山”。 从而领悟到作者采用反衬的方法刻画了老汉在洪水来时的临危不惧,
2、感受老汉的不徇私情
当学生说到句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提问:面对自己的党员儿子想插队,老汉有什么样的反应?引导学生动笔划出老汉的动作:“冲”、“揪”、“吼”等词,再让学生表演读老汉的语言。 “是不是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小组探究桥快塌时父子俩的互相推让,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3、领悟“桥”的内涵
“洪水冲垮了小桥,吞没了老汉的生命,但是在人们的心中,这座桥塌了吗?”让学生领悟“桥”真正的内涵:老汉在人民心中架起了一座“生命桥”,突破教学难点。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重“读”轻“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与作者共鸣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心灵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我准备多媒体出示一段哀伤的音乐和人们祭奠的图片,声情并茂的把学生带入情境:“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五)、拓展延伸,敏化感悟
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鱼钩》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课文为起点,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