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干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3000余个药方,史称“药王”。谁会想到这位药王最初的学医动机竟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呢。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05wang.com}。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锯木时,他在一边看着发呆。父亲问他:“孩子,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
“不,我不想做木匠。” “那你想干什么?” “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05wang.com}。” 父亲见他一 番孝心,心里十分感动,就对他说:“要当一名医生就要去读书,不能像我这样一字不识。明天我就带你去念书。” 第二天,父亲送孙思邈到城外一座土窑里去当学徒{05wang.com}。孙思邈见院子里里外外堆着许多草药,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能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就太好了!在此后的三年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感到为难。后来,他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得药理,师父也知道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40里的铜官县有一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送给孙思邈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不少。但这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令他十分失望{05wang.com}。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他行医不贪求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你母亲的那种病。”孙思邈一听,大喜过望,第二天就去了太白山。他走了半个月,终于打听到陈元郎中。陈元见他一片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弟。在陈元那里,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仍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05wang.com},而有钱人却很少得这种病?”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本资料05网整理},但病人试了一个月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后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治病。不久,父母患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为父母治病的孝心,使孙思邈成为名垂史册的“药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痼疾:_
山麓:_
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你觉得这篇短文中的孙思邈和课文中的王冕有哪些共同点?
参考答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痼疾:积久难以治愈的病
山麓:山脚下。
2.孙思邈为了给父母治病,历经千辛万苦学医的经过。
3.这篇短文中的孙思邈和课文中的王冕都孝敬父母、勤学上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