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学习指导

信息发布者:admin
一、生字知识
查字典
音序
Q
读音
部首
笔画
八画

字义

①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

②兼跨两边

③骑的马,泛指人乘坐的动物

④骑兵,也泛指骑马的人

组词

①骑马

②骑缝

③坐骑

④铁骑

成语
骑者善堕、千乘万骑
查字典
音序
Z
读音
zhèn
部首
笔画
七画
字义

①摇动,挥动

②振动

③奋起,振作

组词

①振翅、振笔疾书

②共振

③振奋

成语
振聋发聩、振振有辞
查字典
音序
C
读音
chán
部首
笔画
八画
字义

一种昆虫,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组词

蝉衣、蝉联

成语
春蛙秋蝉

二、生词知识
寻【xún】
词义:(动)找。
隐者【yǐn zhě】
词义: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童子【tóng zǐ】
词义:小童儿,本文中指隐者的徒弟。
言【yán】
词义:说。
云深 【yún shēn】
词义:山高林密,山间云雾缭绕。
只在【zhǐ zài】
词义:就在。
处【chù】
词义:地方。
振林樾【zhèn lín yuè】
词义:牧童的歌声传遍了树林。
意欲【yì yù】
词义:想要。
捕【bǔ】
词义:捉,逮。





三、课文知识
中心思想

《寻隐者不遇》这首绝句叙写自己寻找隐士而没能见面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或多或少的失望之情。

《所见》这首绝句紧扣题意,展示诗人眼中所见的情景,描写了牧童的愉快生活与活泼的性格,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写作特点

1.《寻隐者不遇》采用了问答体的形式。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是“问”,以下三句均为“答”。问句精炼含蓄、内涵丰富,答句则措辞委婉、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这样写,跌宕有致,曲折传情。
       2.《所见》能抓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刻画了他那天真、活泼、有趣的神态,短短二十字却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尽致。
       3.这两首诗字句平易、明白如话,却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实在是诗中上品。



篇章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读】这首诗是贾岛的名作。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但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中,便可得知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含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擅长“推敲”的“苦吟诗人”的艺术功力。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了树下。
       【赏读】诗人显然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好手。这牧童,这歌声,这情态,全被诗人看到、听到、感受到,进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何等专注。这由动而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许多古诗所特别强调的含蓄美。



四、课外知识

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

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许多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孕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沉缅,耐人寻味。

贾岛——半俗半僧的“苦吟诗人”之所以称贾岛为“苦吟诗人”,是因为他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行人。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市长”大人车马,被关了一个晚上。
       一次是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又撞上韩愈的车马,但也撞出了千古“推敲”之佳话。传说虽不完全可信,但他那份痴迷,则是有根有据的。 袁枚——定居南京的浙江才子袁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袁枚年轻有为,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做过县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
       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高官,却心系山林,于是三十三岁时就辞官了,在南京买了一个别人废弃的园子,改名“随园”,所以世人又称袁枚为“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成为当时诗坛宗师。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