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信息发布者:香草
文言文阅读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A.探求 稍微 冷清B.探求 没有   冷清 
C.请教 没有 清白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小题2:下面划线字,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
B.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  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小题3: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先从例句中辨别比较容易判断的某一词,然后再看选项,用排除法,依次判断,选出。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清楚,便于理解词义,选择题的形式,易于比较判断。古文好考到的字词,一般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词,句子中关键意义的词,难于辨识理解的词,学习要对这些字词多下功夫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以”皆为“因”,C项中“去”皆为“离开”,D项中“异”皆为“不同”,C项中“是”一为“这样”,一为判断词“是”。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词是常见字词,比较容易判断。古文字词一词多义是很多的,变化比较复杂,要掌握一词多义,必须在学习里仔细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归纳特点,加强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A错,“古仁人”是一个短语,节奏不能划开;B错,排比必须是三句,两句不能是排比,此句是对偶和互文;D错,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的“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点评:本题不难,错误容易判断。本题涉及到很多古文知识,有常识,有修辞、有朗读,可见学习古文要多方面掌握知识,打能打下良好的古文功底。
小题4: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互文”,前后句意要相互渗透,翻译时两句不能隔开。第二句“以”“清”“居”“去”几个字词要准确,分别是“因”“清冷”“停留”“离开”。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有过翻译的练习,比较熟悉。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特点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