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词两首》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上课了,我重新向学生说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张志和;2、理解词意;3、探讨“不须归”的原因;4、朗诵这首词;5、比较读《绝句》;6、总结词两首的共同点。
大叶康站起来介绍张志和,他说得头头是道。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可就要变化一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词更有特色。我说,千百年来,人们都喜欢这首词,为什么呢?学生们低头去读。不明白了吧?我告诉你们,就像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一样——有学生接上来了:诗中有画。对!这首诗就像画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样一幅画画出来。先画什么?西塞山。就这样,我让学生想象着,说出“画”上的美景。在七嘴八舌之后,这幅画“画”好了,词意关也自然而然地过了。
为什么渔翁“不须归”呢?我和学生先来朗诵朗诵这首词。我说,请大家“摇头摆尾”地朗诵一下这首词。大家都笑了,随即“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读好了,我请多名男、女同学来朗诵,有的同学居然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我说,看到白鹭了没有?闻到桃花香了没有?听到流水声了没有?大家会意地说,看到了,闻到了,也听到了。我说,归不归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归。为什么?生围绕景美、和风细雨、沉醉其中来回答。
卢弘问了:那有没有深一层的原因呢?我引导学生回顾张志和的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志和号“烟波钓徒”,但“渔翁之意不在鱼”。他原先当过唐肃宗时的侍诏翰林,但后来隐居山林。为什么不归呢?因为张志和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不想再为官,这样才悠闲自在。这一层学生不一定明白,我只是点到为止。
接着,我引导学生比较朗诵南宋诗人志南的《绝句》。学生们发现,《绝句》的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与《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总结《如梦令》与《渔歌子》这两首词的共同点。学生说了,都是写景的,都能表现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同学有更深入的发现,两首词都能让情景交融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