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对话描写,再次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语言的作用;2、学习两次外貌描写,进行对比,写一个同学的外貌。
课文中第5、6、9、10、11、12自然段写了作者和扫路老人的三“次”对话。我请学生们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先感受一下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我组织学生围绕“累”与“不累”展开讨论。对于赞同“累”的,引导他们联系下文思考,学生从“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和“七个指头”感受到劳动量之大,老人一定腰酸背痛,程莹莹想象说一天下来,老人会感到全身像散了架似的。怎么可能不累呢?对于赞同“不累”的,有的同学说老人“移步换景”,有的说老人从扫地中得到了乐趣。我顺势让学生说一组排比句:扫路老人扫出了 。学生说,老人扫出了人生的乐趣,扫出了对生活的享受,扫出了硬朗的身体,扫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有戴影等同学说,老人既累又不累。我说,这是一种全面的看法。好,请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她们的理由是:老人身体虽累,但是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以苦为乐,乐于奉献。
第二“次”对话,我引导学生“改写”第10自然段中老人的话。学生把老人的话改写成陈述句,我又让他们改写成一组排比句:扫路老人舍不得 ,舍不得 ,舍不得 ,舍不得 。总之,老人是 。改写好了,再齐读一遍。我说:“你们“听”出了老人什么样的心声了?”叶旦说,老人与天游峰有了深厚的感情。叶康说,老人已经与天游峰“人峰合一”了。我说,老人再也离不开这里,这就像叶落归根一样,天游峰就是老人的“根”啊。有学生说,这里就是老人的家,老人热爱天游峰,热爱生活。
第三“次”对话,我引导大家领会作者与扫路老人的“话中之话”。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两次外貌描写,体会“粗写”和“细写”。让学生写出一位同学的外貌,之后评读,让学生来猜一猜他写的是哪一位同学。要求抓住特点来写,不要面面俱到。如果大家猜准了,说明写得挺像的。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突然明白了:
因为看上去,第一课时比较平淡,而且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不能让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这也许就是很多老师喜欢上第二课时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