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我的任务设定为:
1、品读第3自然段,了解雪松的本领,体会雪松与大雪抗争的过程。
2、讨论解决文后第2题。
第一个环节,先由题目中的“谜底”入手,引导学生复习,我强调性地提问:雪松的“这个本领”是指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上文,找出了一段话。这是学生们易犯的一个“通病”,就跟考试时完成阅读短文练习时回答问题一样,不肯动动脑筋。怎么做呢?我说,再读一读,找出关键词,圈画出来。蒋楠找到了“富有弹性”,我表扬他:这是雪松的特点,这是必要的条件。再找一找,还有什么关键词?学生们纷纷举手:弯曲和反弹。然后,大家把这三个词组合成了一句话:雪松富有弹性的枝丫能弯曲能反弹。唐凯亮又把它改进成“雪松富有弹性的枝丫能屈能伸”。
接着,我引导学生读写雪松与大雪抗争的两句话。先自由读,再男、女生配合读,想象出一幅雪松斗雪图。我说,这儿连续用了四个“反复”。而我们在写作文时,一般不会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这儿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学生们再读这两句话,思考我给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是要突出雪松弯曲、反弹的次数多,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千百次。有的同学说,是为了突出雪松的坚强不屈。有的同学想起了孟子的名言——“威武不能屈”。我说,对了,这儿的句子中就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你们能体会到吗?学生放声朗读之后,品出了文章中对雪松的赞叹、敬佩和喜爱之情。
第二个环节由前面过渡而来,我说,文章中不仅藏着情感,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接着引大家读起了最后两个自然段。文后第2题,就是要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个好懂,大家把两句话组合一下,就可以顺利地理解。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这个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发“还原”到生活之中,我让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以退为进”的例子。
学生们对历史人物的例子倒是能说得头头是道。李缘先发言,讲了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吞吴的例子。戴影讲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为一代名将的例子。鞠奥谈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革命火种的传奇。那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沉思、寻找,说到了板车上坡的例子和转换思路攻克数学难题的实际例子。
我说,历史证明,生活见证,真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邵菲接上了:“小不忍乱大谋”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