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克教学设计

信息发布者:admin
教学内容
三(上)第31-32页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1—6题。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练习正确率达85%以上。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虽然质量单位“克”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质量单位“千克”,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初步感受过“比千克更轻的物体”这样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间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为接受新知、理解新知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克以及千克与克的关系。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导入。(预设2分钟)
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说说你的理由。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自学例2。(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克
1.导学单:(时间3分钟)
阅读书本第31页,完成以下问题:
(1)称比较轻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
(2)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
(3)称一称10克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组内成员逐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组长针对有疑问的地方,组织讨论,形成组内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
说说通过自学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预设:
(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 g)
(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
(3)2分硬币大约重1克;1角硬币大约重3克;1元硬币大约中6克。
(4)10克黄豆大约有70粒。
明确:同样1克豆,黄豆越小个数越多,花生越大个数越小
(二)感受几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分别用手掂一掂。
(三) 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1.阅读例题,明确题意。
2.列式解答。预设:500+500=1000克;500×2=1000克。
3.观察称刻度盘的刻度,说说两袋盐有多重?那你发现什么?
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三、分层练习。(预设8分钟)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预设:第1题: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第2题:说说如何读出来的。
第3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
(二)提升练习。
1.“想想做做”第4、6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预设:第4题:说说怎样换算的。
第6题: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三)创编练习
1.填空: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2.判断: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
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2页第2—8题。
2.提高题:一瓶矿泉水连瓶重600克,倒去一半后连瓶重310克,瓶子重多少克?
五、家庭作业。
1.阅读书本第33页“你知道吗”。
2.完成《课课练》第23页全部。
→先猜想,再说理由,最后称一称验证一下。
揭示课题,口述目标。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情。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间相互补充、完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克(g)。
追问: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追问:以此类推,1克黄豆有多少粒?
→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
→出示例题。
指导列式,说说想法。
一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
→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教后反思】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