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我的母亲》说课稿设计
信息发布者:春风
初二下册语文《我的母亲》说课稿设计
2、母爱无言 润物无声
——关于《我的母亲》的教学构想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 “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②提升自我情感,尝试报答母亲。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老舍《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在渔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比较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早自习时完成课文的预习,同时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用具有震撼力的音乐和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升华。为此,在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声中顺势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歌中所唱到的“你”是谁吗?(稍停)对,是母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人类的生命才得以顺利的传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我们的生活、学习才总是充满着睿智和激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教师板书课题)
(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疱。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
(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2.如果说“关爱儿女”是千百年来每个母亲对儿女的共性,那么本文的这位母亲还应该有她不同寻常的个性,请跳读课文,看看这位母亲的个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胡适母亲做为当家的后母、寡妇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
3.品味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