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搜集资料介绍端午

一、主题阅读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歌谣: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二、片断练习
                          写好文章的开头
目标预设:
1.了解说明文文章开头的几种方法,感受其好处。
2. 练写端午节相关习作的开头,字数50字左右。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练写有关端午节的开头。
一、导入
说明文的开头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许多地方也与别的文体大同小异。但是由于体裁的要求,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对的限制,不能像其他文体那样可以随意发挥。
二、了解说明的几种方法
1.学习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1)《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开头:“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下定义:即开头简明扼要地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以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
(2)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的开头: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设疑法:这种开头以设疑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天气暖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房檐底下做网。这使我记起小时候猜过的一个迷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引用法:开头或引诗词,或引名言警句,或引故事,或引传说,或引事例,以说明事物的特点。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增强形象性和情趣性,让读者在愉悦有趣的氛围中获得准确的知识。
(4)如《奇特的激光》的开头:“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游园会上,有一种叫做‘激光枪’的玩具。一个小朋友握着这种枪,瞄准游艺台上徐徐开过的坦克,一扣扳机,‘啪’的一声,坦克着火烧起来了。”
描述法:就是对所说明的对象加以描述的方法。
2.读读,感受这些开头的好处。
下定义:能为下文定下基调,提示甲骨文的特征,使读者对甲骨文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
设疑法:这种开头以设疑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法:《蜘蛛》以谜语开头来形象地概括蜘蛛的生态特征,富有生活情趣,能引人入胜,显得新奇。
描述法:开头用描述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能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
3.练习:选用你最喜欢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介绍端午节的开头。
4.互动交流,评议。
5.欣赏:
(1)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下定义:从时间、性质、别称等方面,让我们对端午节有了一个明确清楚的认识。)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你知道赛龙舟、吃粽子都与伟大诗人屈原有关吗?(设疑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引用法: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从中我们不难了解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三、习作指导
说说端午节
目标预设:
1.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等。
2.        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取舍资料,学会把适合的资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和组合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资源利用:
1.所需的资料。
2.课外书、调查访问有关人士,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3.来临之际,开辟一块黑板报,专门介绍端午节的知识。
目标预设:
1.        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等。
2.        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取舍资料,学会把适合的资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和组合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资源利用:
1.络查找所需的资料。
2.阅读课外书、调查访问有关人士,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3.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辟一块黑板报,专门介绍端午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聊聊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文明,其中包括有许多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
  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二、说说端午节
1.        阅读胡瑞芝同学找来的端午节的资料,把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2.        排排队:书上的八个材料是比较零散的,如果就依据这些材料说说端午节的话,我们还得给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可以参照老师的板书。
3.        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4.        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搜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许多知识。现在就请你列列提纲,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做到条理清楚,心中有数。
5.        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写写端午节
1.现在,我们要用以上的材料为班级的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了。
2.怎样写好这篇习作?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要将材料按内容进行分类,并按照自己的介绍提纲安排顺序。
△取舍材料很重要,学会整理和裁剪,如果照抄内容,就会条理不清,读了让人如坠云雾里。
△必要时根据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充实内容。
3.自由习作。
4.提醒学生,习作时要注意分段,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并为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注意不能仅仅按照教材的资料调整一个顺序照抄,要加上学生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还可加上是党的开头和结尾。在学生动笔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初稿认真地读几遍,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
2.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3.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听,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1)学生自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快乐。
4.把经过修改的作文认真誊写在作文本上,读给父母或其他人听,向他们介绍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五、布置板报
1.评选优作。
2.布置板报。如果教室里是黑板报的话,请宣传委员开辟专栏,负责誊写,并配以插图;若教室里是墙报的话,可挑选多一点的优作,打印排版,进行布置。
五、迁移性练笔
1.交流资料,给资料归类。
2.根据确定的主题选择材料,介绍中秋。
六、资源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
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1:下水文
                       (一)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午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知道楚国那位爱国大夫屈原吗?我先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要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见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力。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大石头,纵身条人汨罗江中。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划着船赶来捞屈原的尸体,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我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这就是龙舟竞渡的起源,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欲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的习俗,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是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去驱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成虎形或剪纸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二)故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当端午节时,我就和小朋友们唱起这首童谣,度过愉快的一天。
端午节又称重五,也叫龙舟节。据说这一天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那一天,为了不让鱼虾把诗人吃掉,老百姓把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还组织了许多船队到江中去寻找诗人的尸体,于是,就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由于这一天又是五月初五,有两个五,所以老百姓就把许多习俗都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块儿。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颈脖、手腕或足上,人称“长命缕”。在这期间,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听镇上的老爷爷说,菖蒲就像一把剑,可以驱邪;艾草就像旗子,可以招屈原之魂……
这些端午节的讲究,我们不是很清楚。其实,我们喜欢端午节就是因为它好吃好玩。这一天可热闹了,你听,“嘭!嘭!咚!咚!咚……”听到这声音你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了吧?对了,这就是赛龙舟的鼓点。桂林的龙舟赛每隔三年在漓江举行一次,各参赛队伍早在半个月前就准备好了,这些队伍原是由各个县、各个乡派出代表组成的,近两年还有海外的华侨、外国朋友自发组成队伍来参加呢!
这天上午,比赛还没有开始,漓江两岸围观者已是人山人海。只听鼓声阵阵,漓江上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场外人群的欢呼声,参赛队员的口号声,还有不绝于耳的鼓点声,能传到十几里外呢!
看完龙舟赛,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回家吃“五子”去喽!你知道“五子”是什么吗?就是几个小巧的三角粽,一碗糖水煮蛋,外加酸酸甜甜的李子和爽脆的毛桃,哇!吃得好舒服,还想再吃,可是肚子已塞满了。恩!真是太美味了!
故乡的端午年年过,我也年年盼,就这样,我慢慢地长大了,但妈妈教的童谣我永远都不会忘:“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与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飘散着浓而香的粽子味,不时地会听到一两声“粽子……有咸的、有甜的啊……”的吆喝声,那么热情,那么粗犷,像初夏的天,温暖而又亲切。逛街的人们,有的津津有味地啃着粽子肉,有的小朋友胸前挂着彩色丝线编织的鸭蛋兜,白色的鸭蛋调皮地在胸前晃着。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其中定少不了咸鸭蛋和粽子,一边欣赏着电视节目。你听,“一、二——一、二——”,那声音是那么短促有力,充满生机;你看,一只只“蛟龙”在水面上快速地游着,龙身装饰一新,上面七八个小伙子奋力地划着桨。
    爸爸告诉我,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由于当时外有强敌,朝廷腐败,屈原感到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与清白,投汨罗江而死。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让江中的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所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
   现在,端午节最开心的就是我们孩子了,奶奶说,端午节又叫娃娃节,我们小朋友不但可以挂鸭蛋包,还可以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带上由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纺织的“长命缕”,真好玩!
  呀,电视上有几个小朋友头上还画了“王”字,像老虎似的,奶奶说这是雄黄画的,传说可以避邪。
  哎呀,端午节可太有意思了!
附2:推荐阅读材料:
(一)屈原的简介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的情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和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 ,人民永远景仰他,热爱他,中国民间5月5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是源于对他的纪念。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信息发布者:admin
说说端午节


目标预设:
1.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等。
2.        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取舍资料,学会把适合的资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和组合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资源利用:
1.所需的资料。
2.课外书、调查访问有关人士,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3.来临之际,开辟一块黑板报,专门介绍端午节的知识。
目标预设:
1.        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等。
2.        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取舍资料,学会把适合的资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和组合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资源利用:
1.络查找所需的资料。
2.阅读课外书、调查访问有关人士,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3.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辟一块黑板报,专门介绍端午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聊聊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文明,其中包括有许多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
  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二、说说端午节
1.        阅读胡瑞芝同学找来的端午节的资料,把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2.        排排队:书上的八个材料是比较零散的,如果就依据这些材料说说端午节的话,我们还得给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可以参照老师的板书。
3.        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4.        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搜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许多知识。现在就请你列列提纲,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做到条理清楚,心中有数。
5.        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写写端午节
1.现在,我们要用以上的材料为班级的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了。
2.怎样写好这篇习作?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要将材料按内容进行分类,并按照自己的介绍提纲安排顺序。
△取舍材料很重要,学会整理和裁剪,如果照抄内容,就会条理不清,读了让人如坠云雾里。
△必要时根据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充实内容。
3.自由习作。
4.提醒学生,习作时要注意分段,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并为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注意不能仅仅按照教材的资料调整一个顺序照抄,要加上学生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还可加上是党的开头和结尾。在学生动笔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初稿认真地读几遍,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
2.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3.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听,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1)学生自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快乐。
4.把经过修改的作文认真誊写在作文本上,读给父母或其他人听,向他们介绍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五、布置板报
1.评选优作。
2.布置板报。如果教室里是黑板报的话,请宣传委员开辟专栏,负责誊写,并配以插图;若教室里是墙报的话,可挑选多一点的优作,打印排版,进行布置。
五、迁移性练笔
1.交流资料,给资料归类。
2.根据确定的主题选择材料,介绍中秋。
六、资源库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
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1:下水文
                       (一)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午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知道楚国那位爱国大夫屈原吗?我先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要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见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力。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大石头,纵身条人汨罗江中。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划着船赶来捞屈原的尸体,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我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这就是龙舟竞渡的起源,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欲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的习俗,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是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去驱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成虎形或剪纸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二)故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当端午节时,我就和小朋友们唱起这首童谣,度过愉快的一天。
端午节又称重五,也叫龙舟节。据说这一天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那一天,为了不让鱼虾把诗人吃掉,老百姓把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还组织了许多船队到江中去寻找诗人的尸体,于是,就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由于这一天又是五月初五,有两个五,所以老百姓就把许多习俗都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块儿。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颈脖、手腕或足上,人称“长命缕”。在这期间,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听镇上的老爷爷说,菖蒲就像一把剑,可以驱邪;艾草就像旗子,可以招屈原之魂……
这些端午节的讲究,我们不是很清楚。其实,我们喜欢端午节就是因为它好吃好玩。这一天可热闹了,你听,“嘭!嘭!咚!咚!咚……”听到这声音你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了吧?对了,这就是赛龙舟的鼓点。桂林的龙舟赛每隔三年在漓江举行一次,各参赛队伍早在半个月前就准备好了,这些队伍原是由各个县、各个乡派出代表组成的,近两年还有海外的华侨、外国朋友自发组成队伍来参加呢!
这天上午,比赛还没有开始,漓江两岸围观者已是人山人海。只听鼓声阵阵,漓江上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场外人群的欢呼声,参赛队员的口号声,还有不绝于耳的鼓点声,能传到十几里外呢!
看完龙舟赛,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回家吃“五子”去喽!你知道“五子”是什么吗?就是几个小巧的三角粽,一碗糖水煮蛋,外加酸酸甜甜的李子和爽脆的毛桃,哇!吃得好舒服,还想再吃,可是肚子已塞满了。恩!真是太美味了!
故乡的端午年年过,我也年年盼,就这样,我慢慢地长大了,但妈妈教的童谣我永远都不会忘:“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与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飘散着浓而香的粽子味,不时地会听到一两声“粽子……有咸的、有甜的啊……”的吆喝声,那么热情,那么粗犷,像初夏的天,温暖而又亲切。逛街的人们,有的津津有味地啃着粽子肉,有的小朋友胸前挂着彩色丝线编织的鸭蛋兜,白色的鸭蛋调皮地在胸前晃着。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其中定少不了咸鸭蛋和粽子,一边欣赏着电视节目。你听,“一、二——一、二——”,那声音是那么短促有力,充满生机;你看,一只只“蛟龙”在水面上快速地游着,龙身装饰一新,上面七八个小伙子奋力地划着桨。
    爸爸告诉我,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由于当时外有强敌,朝廷腐败,屈原感到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与清白,投汨罗江而死。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让江中的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所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
   现在,端午节最开心的就是我们孩子了,奶奶说,端午节又叫娃娃节,我们小朋友不但可以挂鸭蛋包,还可以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带上由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纺织的“长命缕”,真好玩!
  呀,电视上有几个小朋友头上还画了“王”字,像老虎似的,奶奶说这是雄黄画的,传说可以避邪。
  哎呀,端午节可太有意思了!

附2:推荐阅读材料:
(一)屈原的简介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的情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和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 ,人民永远景仰他,热爱他,中国民间5月5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是源于对他的纪念。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信息发布者:admin

习作(5)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

(2)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选择和组合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教学重点:

自拟作文题,并能有条理、有中心的根据所筛选的材料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明白如何筛选材料。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用具:

小黑板、有关端午节的材料

教学课时:

2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指导写作

(1)小朋友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丰富朴实的真挚情感。

(1)产生学习的兴趣

(2)小朋友,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3)小朋友,这里是胡瑞芝同学找来的 端午节的资料,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请把你比较感兴趣的

资料多读几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4)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可以参照这个板书。

(5)小朋友,有一位外国友人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不知道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很骄傲地把端午节介绍给他呢?

(6)写——说说端午节:请小朋友把刚才介绍给外国朋友的话写下来,留给更多的外国朋友看,好吗?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介绍自己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把自己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

(3)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5)先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再指名说

(6)学生写草稿

(二)修改誊写

(1)自主修改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语句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2)相互修改

①交流习作,师生评议:挑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习作各一篇。

②朗读习作: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③评价习作:学生自评,师生评价,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3)誊写作文

(1)学生读文章修改作文。

(2)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桌听,征求别人的意见;朗读文章;学生朗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说一说修改意见;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认真誊写作文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