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6 题。
材料一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摘编自 2023 年 2 月 6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选自陈宏程《科学家精神点亮好奇心——基于“科学家精神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发展影响情况的调查”的思考》)
材料三 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洒向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摘编自 2023 年 4 月 17 日《南方日报》)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天文梦想和好奇心渐渐变淡,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刷题,形成了路径依赖。
B.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17.2%的中学生和 10.7%的小学生都表示没有兴趣,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所以科普工作应提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D.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创新,不要依赖解题套路,用科学知识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6.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成为科学家的路径有哪些?
①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②要不断地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问,并尝试找出方法去解决,才有可能成长为科学家;③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分注重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