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 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 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着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
但是教室里又忽然异常静默了,可以听见脉搏的击动声。鲁迅先生的冷静苍白的脸上始终不曾露出过一丝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鲁彦散文选集》,有删改)
5. 文章第 1 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信息?
6. 如何理解第 2 段画横线的句子?
7. 第 4~8 段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特点?
8. 第 5、6 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具体描绘,结合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 文中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述其作用。
答案:5.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6.画线句点明鲁迅的逝世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先生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7.记叙了鲁迅先生在北大上《中国小说史》课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沉静敏锐,他把上课当作刺穿现实黑暗的利剑,表现了鲁迅先生战斗不息的精神。
8.作者意在用反衬的写法,表现鲁迅的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蕴含透彻的剖析力,突出鲁迅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
9.①用北大教室里听众的多,衬托鲁迅先生讲课的魅力;②用听课前教室里的喧闹与鲁迅先生来后的安静,烘托出听众对鲁迅高尚人格的仰慕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