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亲密好友”
红林山看山人 40 年守护一片林
记者 张盼 通讯员 但唐静 吕蓉
每天天刚亮,红林山上便出现一抹身手矫健的橙色身影,那是穿着护林员工作服的覃修良。尽管今年他已经 58 岁,但攀山钻林对他来说仍不在话下。
作为红林山的护林员,覃修良与这片山林相伴了 40 年。在这里,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亲密好友”。
春节临近,是每年的火情高发期,覃修良巡山的次数更加频繁。
1 月 26 日,太阳刚冒头,空气干冷,这样的天气里枯木一点就着。一大早,覃修良带上镰刀、铁锹、防火探测仪、水壶和干粮,就进了山。
红林山林场占地 20000 亩,隶属于赤壁市官塘驿林场,这里生长着不少名贵珍稀树种,芳世湾大桥在此跨越,旅游公路贯穿其中,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激活了当地经济,也给防火带来了压力。
覃修良的责任林有 5000 余亩,遍布着数百条林道,这些林道都是他以柴刀为武器,用脚踏出来的。每条线路至少 3 千米且地势复杂,爬陡坡,涉深沟,穿荆棘……覃修良说,有时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
“芭蕉畈至张家井一带游客最多,每天至少在这巡查四五趟。”覃修良一边走一边介绍,口鼻里呼出的气息化作一缕缕白雾,甩在身后。
他说,巡护过程中,不仅要留心脚下,还要关注眼前,排除山林中的可疑着火点,观察是否有人砍树、捉野兽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覃修良在山里行走超过 7 万千米,搜索出上百件捕兽夹,劝退了近万名可能带火源进山的游客。覃修良说,近几年,树木生病和乱砍滥伐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来野炊的游客,也很配合护林员的工作,文明素养越来越高。
____
在芳世湾大桥桥头,红林山入口,静静伫立着一间平房,是覃修良的住处。屋子有近 30 平方米,通了电,但没有通水,几个水桶里装着从 2 千米外村庄打来的井水。菜板、高压锅、炒锅到处是豁口,有的缺耳少柄,这些“老伙计”跟着覃修良不知已有多少个年头。
覃修良介绍,看山的人每过几年都要换片守,住的地方都很偏僻,通不了水电。这里之前做饭靠烧柴,近几年才用上了电。
在红林山的 40 年,附近村民对覃修良的印象只有铁面无私。覃修良说:“不能和村民搞熟了,搞熟了后要点木头,就不好说。”
在覃修良的床头,被窝一角压着一本巡林记录本。翻开一页,上面记录着:“早上发现一人躲藏在林子中,经上前询问,是来拍老鹰的,已查证并宣讲‘身上不要带火源’”“晚上有人在桥下烧烤,妥善劝退”……
每天晚上 7 时许,是覃修良和家人视频通话的时间,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覃修良的家在赤壁市内,坐公交需要 1 个多小时才能回家,因为工作性质,他回家的时间并不多。
“除夕得守到凌晨,劝退放烟花鞭炮的游客。”覃修良介绍,春节期间不能大意,每年都有特地来芳世湾大桥附近放烟花迎接新年的游客,这些对山林来说都是风险隐患。
这些年,在覃修良的责任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情。谈及新年愿望,他摸着印有林场标志的帽子说,希望山上平安,希望家人平安。
(选自 2024 年 1 月 29 日《楚天都市报》,有删改)
5. 请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一个人守护着一片林
6. 文章多处引用覃修良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覃修良的原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进一步体现了新闻作品的特点;②拉近覃修良和读者间的距离,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丰富覃修良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可贵品质。
7.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所给的赏析角度出发,完成下面的批注。
<图片>
①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爬”“涉”“穿”等动词,具体传神地写出了覃修良巡山时的艰辛,体现了他对护林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心。②通过列举“7万千米”“上百件”“近万名”一系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覃修良护林工作时间长、任务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覃修良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8.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红林山进行研学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去拜访覃修良,如果让你对他进行采访,你会如何提问?请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①护林工作艰苦单调,是什么让您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②您在护林工作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