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如图3.3 - 6所示,甲容器和乙试管内均装有水,乙试管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一定同时沸腾
B.甲容器内的水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也会沸腾
C.甲容器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D.乙试管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答案:6.B
解析:
给甲容器加热,甲容器密封,内部气压升高,水的沸点升高,能继续吸热,所以甲容器内的水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与甲容器中的水相通,甲容器内气压升高,乙试管内水面上方气压也升高,水的沸点升高,且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能达到升高后的沸点,同时能从甲容器的水中继续吸热,所以乙试管内的水也会沸腾。
B
7. 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热源处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3.3 - 7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温度降低,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答案:7.D
解析:
将盛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此时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把烧瓶从热源处拿开,因无法继续吸热,水先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向瓶底浇冷水,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水面上方气压减小。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此时水的温度高于降低后的沸点,且能继续吸热(内部水汽化吸热),所以水会再次沸腾。
D
8. 项目学习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可以不用电的“冰箱”,在一个大的陶罐里面放一个较小的陶罐,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3.3 - 8所示。盛夏季节里,不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D
)

A.给两罐间的沙子上方加些冰块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答案:8.D
9. 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小水滴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液化
,这种物态变化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通过小明的发现,可以判断出A、B两根水管中___是冷水管,另一根是热水管。水管A上水珠形成的原因是___,自然界中___(选填“霜”“雪”“露”或“冰”)的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
答案:9.(1)小水滴 液化 放出(2)A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A,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管A上 露
10. 小明和小华用如图3.3 - 9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应先固定图3.3 - 9甲中的部件
B
(选填“A”或“B”)。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应将图甲中
A处向上
(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为好。
(2)在烧杯上加硬纸板的主要目的是:
减少热量损失,缩短沸腾所需的时间
。
(3)实验中,小明测量水的初温为t₀,温度计示数如图3.3 - 9乙所示,t₀为
92
℃;小华在实验中观察到如图3.3 - 9丙所示的两种情境,其中水沸腾时的情境为
a
(选填“a”或“b”)。
(4)小明和小华利用同一装置进行实验,绘制成温度—时间图像如图3.3 - 9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与初温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做实验用水的质量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做实验用水的质量。
(5)两位同学将沸腾的水倒入烧瓶,继续探究液化现象,实验装置如图3.3 - 10所示(C是温度计)。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少量的水,这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可以看到温度计C示数
升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答案:10.(1)B A处向上(2)减少热量损失,缩短沸腾所需的时间(3)92 a(4)无关 大于(5)液化 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