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2025年同步练习江苏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 第102页解析答案
20. 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的常见事故,原因是车速很快,遇到意外情况时难以立即停车。如图所示,司机从发现情况到踩刹车有一个"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汽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
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与汽车原行驶速度有关,下表提供了通常情况下的参考值。
|原行驶速度$v/(km\cdot h^{-1})$|反应距离$s_1/m$|制动距离$s_2/m$|


|60|11|20|
|80|15|34|
|100|19|54|
(1) 由不同车速的三组数据,计算司机的平均反应时间是多少(保留两位小数)?
(2) 由表中数据并结合以上计算的有关数据分折,说明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答案:(1)0.67 s (2)汽车(原来)行驶的速度
解析:
(1)将速度单位换算为$m/s$:$v_1=60km/h=\frac{60×1000}{3600}m/s=\frac{50}{3}m/s\approx16.67m/s$,$v_2=80km/h=\frac{80×1000}{3600}m/s=\frac{200}{9}m/s\approx22.22m/s$,$v_3=100km/h=\frac{100×1000}{3600}m/s=\frac{250}{9}m/s\approx27.78m/s$。
计算各反应时间:$t_1=\frac{s_{11}}{v_1}=\frac{11}{\frac{50}{3}}s=11×\frac{3}{50}s=0.66s$,$t_2=\frac{s_{12}}{v_2}=\frac{15}{\frac{200}{9}}s=15×\frac{9}{200}s=0.675s$,$t_3=\frac{s_{13}}{v_3}=\frac{19}{\frac{250}{9}}s=19×\frac{9}{250}s=0.684s$。
平均反应时间:$t=\frac{t_1+t_2+t_3}{3}=\frac{0.66+0.675+0.684}{3}s=\frac{2.019}{3}s\approx0.67s$。
(2)汽车(原来)行驶的速度
(1)该实验的关键是测量小车通过不同路程段的运动时间,下面列举了一些同学想到的几种测量方法。
甲:从A点释放小车并开始计时,在小车途经B点时读取时间$t_1$,到达底端时读取时间t。由$t-t_1$得到通过BC段的时间$t_2$。
乙:在B点放一挡板,从A点释放小车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挡板时读取时间$t_1$;再将挡板移到C点,从B点释放小车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挡板时读取时间$t_2$。由$t_1+t_2$得到全程时间t。
丙:在B点处放一挡板,从A点释放小车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挡板时读取时间$t_1$;再将挡板移到C点,仍从A点释放小车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挡板时读取时间t。由$t-t_1$得到通过BC段的时间$t_2$。
上述方法中,符合实验要求且比较易于操作的是
;符合实验要求但不易于操作的是
,原因是
途经B点时,读取时间很难做到
;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原因是
所测量的时间$t_{2}$不是途经B点的时间,$t_{1}+t_{2}$也不是连续运动的全程时间

(2)小明虽然选择了符合要求且易于操作的测量方法,但操作时仍然感到来不及计时,原因为:①
轨道太短(小车运动的路程太短)
;②
小车运动的速度太大
。对此,实际可行的改善措施为:适当
调低
轨道右端。
答案:(1)丙 甲 途经B点时,读取时间很难做到 乙 所测量的时间$t_{2}$不是途经B点的时间,$t_{1}+t_{2}$也不是连续运动的全程时间 (2)① 轨道太短(小车运动的路程太短);② 小车运动的速度太大 调低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