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答案 2025年同步练习江苏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 第100页解析答案
9.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 m的两点,甲从P点向Q点方向、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与甲同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D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3 s,甲、乙相距3 m
C.甲、乙相遇时离Q点6 m
D.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0 m
答案:D
解析:
由图像得,甲的速度$v_{甲}=\frac{12\ m}{4\ s}=3\ m/s$,乙的速度$v_{乙}=\frac{12\ m}{6\ s}=2\ m/s$。
A. $v_{甲}=3\ m/s>v_{乙}=2\ m/s$,A错误。
B. 经过3s,甲运动的距离$s_{甲}=v_{甲}t=3\ m/s×3\ s=9\ m$,乙运动的距离$s_{乙}=v_{乙}t=2\ m/s×3\ s=6\ m$,初始相距12m,此时相距$12\ m+6\ m-9\ m=9\ m$,B错误。
C. 设相遇时间为$t$,则$v_{甲}t = 12\ m+v_{乙}t$,$3t=12 + 2t$,解得$t=12\ s$,相遇时离Q点距离$s=v_{乙}t=2\ m/s×12\ s=24\ m$,C错误。
D. 甲到达Q点用时4s,乙运动的距离$s_{乙}=v_{乙}t=2\ m/s×4\ s=8\ m$,乙离P点距离$12\ m+8\ m=20\ m$,D正确。
D
10. 两名同学测量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的结果是12.82 cm,乙的结果是12.8 cm。若测量方法和读数都符合要求,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 mm,则
记录的结果不符合要求。
答案: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乙
11. 小明为了测量花坛的周长,他推着半径为0.15 m的小轮绕花坛一周,在此期间小轮共转动40.5圈。小轮的周长约为
0.942
m,花坛的周长约为
38.15
m。
答案:0.942 38.15
解析:
小轮的周长:$C = 2\pi r = 2×3.14×0.15 = 0.942\ m$
花坛的周长:$0.942×40.5 = 38.151\approx38.15\ m$
0.942 38.15
12. 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 m/s,合
4.32
km/h;她家离学校720 m,为了不迟到,她至少应提前
10
min从家出发。
答案:4.32 10
13. 空中加油机正在为一架战斗机加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加油机是
运动
的;在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加油机是
静止
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
参照物

答案:运动 静止 参照物
14. 100 m赛跑时,某同学前30 m做加速运动,后70 m做匀速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是7 m/s,全程用时是15 s。那么,他经过中点(50 m处)时的速度是
7
m/s,他在前30 m的平均速度是
6
m/s。
答案:7 6
解析:
后70m做匀速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是7m/s,故匀速阶段速度为7m/s,中点50m处处于后70m匀速阶段,所以经过中点时的速度是7m/s。
后70m所用时间:$t_{后}=\frac{s_{后}}{v}=\frac{70m}{7m/s}=10s$
前30m所用时间:$t_{前}=t_{总}-t_{后}=15s - 10s=5s$
前30m的平均速度:$v_{前}=\frac{s_{前}}{t_{前}}=\frac{30m}{5s}=6m/s$
7 6
15. 一条纸带厚薄均匀,若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纸带缠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D_{2}-D_{1})/2n$
(用含$D_1$、$D_2$和n的表达式表示)。若在实验时纸带没有紧密地缠绕在铅笔上,则会使测量值
偏大

答案:$(D_{2}-D_{1})/2n$ 偏大
16.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

(1) 计时开始,即t= 0时,甲的速度是
16
m/s,乙的速度是
0
m/s。
(2) 甲、乙两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甲
做匀速运动
,乙
做变速运动

(3) 在4 s时间内,运动路程较大的是
(甲/乙)物体。
(4) 甲、乙两条图线相交,其交点的物理含义:
这时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1)16 0 (2)做匀速运动 做变速运动 (3)甲 (4)这时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