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2024年1月31日,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S1线)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全国首条与地铁实现不同时速、不同制式、全线路、全时段无换乘贯通运营的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无锡至江阴的S1线在造型、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地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无锡和江阴两地的“无缝”对接。
以S1线南门站为例,该站点是全国首座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车站采用“预制+现浇”的装配叠合结构,大举突破传统装配式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装配式地下车站防水难的技术难点。对比传统现浇车站,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统计数据显示,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的施工工期缩短30%,节省现场人工70%,噪声音量降低20%,施工用电节约55.7%,油耗节约83.9%,施工用水节约63.7%,排放污水减少61.4%,建筑垃圾减少68.8%,碳排放量减少超过35%。
在使用全新技术手段和方案建设S1线的同时,立足“双碳”和智慧战略,S1线通过智慧乘客服务、智慧运输、智慧能源、智能运维等七大体系构建智慧城轨解决方案,应用多项智慧城轨新技术,打造绿色化、智慧化市域快轨,全面提升S1线的安全、效率、节能等指标。
同时,S1线也是江苏省首条全线采用安检集中判图方案的市域轨道交通项目,为减少现场安检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过程中,S1线的多环节挖掘系统节能空间,可实现“供”到“用”全环节的节能降碳,全面提升绿色化水平。而基于市域快轨“源—网—荷”协同的绿色城轨基本架构,也助力整体系统综合能耗降低超15%。统计数据显示,S1线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单面叠合墙构造技术、多功能拼装装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S1线不仅是联通无锡、江阴两地的便捷交通线,也是一条“文旅融合”线。这条纵贯南北的线路像穿针引线一般将江阴外滩、鹅鼻嘴公园、中山公园、徐霞客故居以及惠山古镇、南禅寺、崇安寺、小娄巷历史街区等数十个文旅景区串联起来,给广大乘客带来了穿越历史般的乘车体验。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材料二]
S1线江阴市内站点规划名与现站名变化一览表
|规划名|现站名|站名由来|
|江阴外滩站|江阴外滩站|“江阴外滩”北靠鹅鼻嘴山,南临君山,滨江生活岸线约1.1公里,知名度高。此站处于这区域|
|中山公园站|中山公园站|位于中山公园旁,指位明确|
|南门站|南门站|江阴南门包含忠义街、石子街、朝宗门等,市民认知度高|
|汽车客运站|江阴中医院站|位于中医院新址旁,指位明确|
|江阴高铁站|江阴高铁站|处在高铁枢纽站点区域,指位明确|
|南闸站|南闸站|南闸街道内,指位明确|
|江阴南站|峭岐站|因“江阴南”易误导指向高速公路,且范围太广,此站在老片区峭岐内,故以此命名|
|青阳站|青阳站|在青阳镇内,指位明确|
|徐霞客站|马镇站|不建议一条线路出现两个“霞客”,易误导。此站处在徐霞客故居老片区马镇内,故以此命名|

S1线行车时间间隔安排
工作日:6:00~9:00,16:30~18:30,行车间隔约为10分钟;9:00~16:30,18:30~22:30,行车间隔约为15分钟。
周末及节假日:10:00~20:00,行车间隔约为12分钟;6:00~10:00,20:00~22:30,行车间隔约为15分钟。
14. 下列各项与上述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A
)(2分)
15. 请给材料一取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示例]多项技术创新应用 无锡江阴实现“无缝”对接
16. 小江同学看了S1线行车时间间隔安排方案,觉得这样安排太麻烦,还不如全天运行时间内都间隔10分钟一班。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告诉小江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这样安排是因为工作日6:00~9:30、16:30~18:30,周末及节假日10:00~20:00是出行高峰,这个时间段安排较多车次,便于人们出行;而其他时间段出行人数相对较少,车次少一些既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也可以有效节约能源。
17. S1线江阴市内站点现站名与规划名相比为什么有变化?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现站名的命名指位明确,避免因站名范围太广等原因而误导乘客;避免一条线路出现两个相同名字而让乘客混淆不清,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