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为人们揭示了肉汤腐败的原因。下列关于其探究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 实施方案 ② 提出问题 ③ 制订方案 ④ 作出假设 ⑤ 表达交流 ⑥ 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②④③①⑥⑤
D.②③④①⑥⑤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科学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这些步骤需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也遵循了这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他首先提出了问题,即肉汤为何会腐败;接着作出了假设,认为肉汤的腐败是由于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所致;然后制订了实验方案,通过设计的曲颈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随后实施了实验方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并进行了表达交流。
根据这一逻辑顺序,我们可以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① 实施方案:在制订方案之后,因此不是第一步。
②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因此应该是第一步。
③ 制订方案:在作出假设之后,因此不是最前面的步骤。
④ 作出假设:在提出问题之后,是制订方案的前提。
⑤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最后一步,用于分享和讨论实验结果。
⑥ 得出结论:在实施方案之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因此,正确的排序应该是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④)、制订方案(③)、实施方案(①)、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⑤)。
【答案】:C
4. 探究实践是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下列关于探究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B.测量误差是人为造成的,操作规范就可以避免
C.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D.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常常要与他人交流合作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生物学研究方法中探究实践的理解。
A选项:在科学探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基本的素养,能确保探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故A选项正确。
B选项: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是测量工具或方法本身造成的,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方式来减小,但无法完全避免;偶然误差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如读数时的视觉误差等,这些误差是随机的,无法完全避免,只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式来减小。因此,说“测量误差是人为造成的,操作规范就可以避免”是不准确的。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在探究实践中,确实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之一。故C选项正确。
D选项:在探究实践中,与他人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故D选项正确。
【答案】:B
5. 小方在用单目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时,首先看到了图甲所示的物像,然后通过一些操作观察到图乙所示的物像。这些操作中不包括(
C
)。
A.转动转换器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调节反光镜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出现不清晰的情况,通常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来使物像更加清晰。
当需要更换物镜倍数时,会转动转换器来选择不同的物镜。
反光镜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强弱,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光线不合适,可以调节反光镜。
而粗准焦螺旋是用于在低倍镜下大致找到物像时使用的,在从图甲到图乙的过程中,是在已经看到物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使物像更清晰等操作,不需要再转动粗准焦螺旋。
A选项:转动转换器可更换物镜,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更换物镜使物像更清晰等操作的情况,该操作可能包括。
B选项: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在从图甲到图乙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该操作可能包括。
C选项:在已经看到物像后,不需要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该操作不包括。
D选项:调节反光镜可调节光线,在观察过程中光线不合适时可能会调节,该操作可能包括。
故C选项正确。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