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生物防治是现在备受推崇的防治农林害虫的方法,但生物防治并非新观念。下面是有关我国古代生物防治方面的资料,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明代的陈经纶在《治蝗笔记》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在养鸭过程中发明治蝗方法的经过。
陈经纶曾将甘薯引种到福建,之后他和他的子孙们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作为高淀粉类的粮食出现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的家人。
养鸭治蝗便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治蝗方法。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很快把甘薯叶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鹭鸟是食虫鸟,鸭子也吃昆虫,鸭子和鹭鸟的食性差不多,鸭子是不是也吃蝗虫呢?他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蝗虫肆虐时,老百姓便将鸭子赶到甘薯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提到了这种治蝗方法。
明清时期,养鸭不仅用来治蝗,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它以谷芽为食,是稻田害虫之一。明代,在珠江流域生活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产生的危害。
养鸭治虫是我国历史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不仅鸭子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而且鸭粪可以肥田,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
(1)写出由资料中描述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2)在由资料中描述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跟鹭鸟处于同一环节的是哪种生物?
(3)养殖鸭子除了可以灭虫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案:(1)甘薯→蝗虫→鹭鸟;甘薯→蝗虫→鸭子;水稻→蟛蜞→鸭子
(2)鸭子
(3)鸭粪可以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