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2025年补充习题江苏七年级生物上册苏科版 第22页解析答案
12. 生态治理技术已成为河流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之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多种沉水植物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等污染物,还会影响水体溶氧量。某河流中、下游的污染程度不同,为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科研人员对该污染河流的下游水域开展研究。
(1)实验一:科研人员探究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实验材料|去除率/%|
| | |氮|磷|有机物|
|对照组| |8.47|2.81|27.92|
|实验组|河流下游水样 25 L、金鱼藻|94.57|73.42|65.46|
| |河流下游水样 25 L、苦草|69.50|59.90|35.65|

① 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应是
河流下游水样25L

② 对照组能去除部分有机物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水体中原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2)实验二:科研人员探究沉水植物对水体溶氧量的影响。他们于某日 9:00—17:00 监测实验一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水体溶氧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 实验组水体溶氧量的增加量比对照组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②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有人认为比较适合治理该河流下游的沉水植物是金鱼藻,而有人认为实验二的数据不足以支持此结论,理由是什么?
实验二仅监测了白天9:00—17:00的溶氧量变化,未监测夜间溶氧量(或未体现24小时溶氧变化)

(3)若继续探究上述沉水植物对该河流中游水域的治理效果,实验设计只需更改哪一点?
将实验材料中的“河流下游水样”改为“河流中游水样”

答案:(1)①河流下游水样25L
②水体中原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2)①大;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②实验二仅监测了白天9:00—17:00的溶氧量变化,未监测夜间溶氧量(或未体现24小时溶氧变化)
(3)将实验材料中的“河流下游水样”改为“河流中游水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