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回顾《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和相关情节,结合材料一,完成下表。(6分)
|经久不衰的中国猴文化|
|猴的特征|具体表现|孙悟空相关情节|总结|
|性格活泼|(1)
嬉笑怒骂,能给予他人鞭挞和嘲讽
|游戏人生,爱捉弄八戒,和众神仙插科打诨。|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猴性、(6)
人性
与神性的统一。|
|(2)
社会属性强
|首领权利优先,同时面对威胁率先对抗|在花果山聚集众猴成为首领,大闹天宫后带头应敌。|
|(3)
模仿能力极强
|延伸出一种名为“猴戏”的传统艺术|(4)
示例:变成牛魔王骗取芭蕉扇。
|
|浮躁、好冲动|“心猿意马”“树倒猢狲散”等习语|(5)
示例:在五庄观,孙悟空因偷吃人参果被镇元大仙的徒弟辱骂,一气之下冲动地将人参果树连根拔起。
|
12. 中国猴文化为何经久不衰?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总结原因。(写出两点即可)(2分)
① 猴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充满灵性、敢于批判、追求自由的正面形象,许多民俗相信猴年出生者能成大事,使猴文化深入人心。②《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广泛演绎,让美猴王成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使猴文化经久不衰。
13. 仿照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命名诠释,为材料一画线句中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命名写一段诠释。(3分)
示例:“天问”,意为“向天而问”,源于战国时屈原的《天问》诗篇,以其在诗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喻指当下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悟空”,意为“领悟空性”,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以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喻指当下科学家对暗物质这一未知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14. 两则材料都选自动物考古学家袁靖的《动物寻古》一书。读完材料后,你有阅读全书的意愿吗?写一段话阐述想法。(3分)
【提示】① 参考角度:阅读本书对阅读《西游记》的助益,对生肖文化认同的增进,对动物观念变化的促进等;②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示例:有阅读全书的意愿。读完这两则材料,我发现这本书能从动物考古的独特视角,加深我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背后文化根源的理解,让我知晓猴文化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进而对生肖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同时,书中对动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关系的阐述,也会改变我对动物的固有观念。相信阅读全书,能让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动物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开启一场全新的文化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