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新趋势 方法借鉴 巧用锦囊,解释字词。
|发现疑难|巧用锦囊|解决困难|
|夏水襄陵|查找字典法:①同“骧”。〈名〉驾车的马。②〈动〉冲上、漫上。③〈动〉上举,昂起。④〈动〉成就。⑤〈动〉除去,扫除。⑥〈形〉高。|(1)
②
(填序号)|
|乘
奔
御风|语境推断法|(2)
飞奔的马
|
|既人迹所绝|课内迁移法:哀转久绝|(3)
消失
|
|莫得究焉|成语联想法:寻根
究
底|(4)
探究
|
7.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最 外 高 崖 间 有 石 色 如 人 负 刀 牵 牛 人 黑 牛 黄 成 就 分 明
最 外 高 崖 间 有 石/色 如 人 负 刀 牵 牛/人 黑 牛 黄/成 就 分 明
8.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9. 同是写山水之美,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文章内容:甲文侧重写山的连绵和水的四时变化,乙文侧重写山的高耸和水的回环曲折。句式特点:甲文多用四字短语,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富有节奏感;而乙文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写作手法:甲文视听结合,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秋天悲寂凄凉的氛围;乙文采用视觉描写,突出了黄牛滩景物的天然质朴。
10. 甲、乙两文分别在结尾援引渔者歌和行者谣,这对状写三峡和黄牛滩有何作用?
甲文以渔者歌的凄凉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寂凄凉,渲染萧瑟的氛围,传递出三峡渔民们内心的悲戚。乙文借行者谣从侧面表现黄牛滩山岩高耸、江水曲折的险要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