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惩
山北之塞(
苦于
)
(2)
毕
力平险(
尽、全
)
(3) 杂然相
许
(
赞同
)
(4) 寒暑
易
节(
更替
)
(5) 固不可
彻
(
通达,这里指改变
)
(6) 一
厝
朔东(
放置、安放
)
答案:1. (1)苦于 (2)尽、全 (3)赞同 (4)更替 (5)通达,这里指改变 (6)放置、安放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
(1) 且:年
且
九十(
将近
)
且
焉置土石(
况且
)
(2) 焉:且
焉
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 始一反
焉
(
语气词
)
(3) 苦:何
苦
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 必先
苦
其心志(
使……痛苦
)
答案:2. (1)将近 况且 (2)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3)愁苦,这里指担心 使……痛苦
3. 下列句子中,
没
有
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甚矣,汝之不惠
D.汉之阴,无陇断焉
答案:3. A 【解析】 B项,“反”同“返”,往返。C项,“惠”同“慧”,聪明。D项,“陇”同“垄”,高地。
4. 下列句子中,
不
属
于
倒装句的一项是 (
C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何苦而不平
C.帝感其诚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4. C 【解析】 A项,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B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苦何而不平”。C项,“帝感其诚”是被动句。D项,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
答案:5. A 【解析】 B项,正确的划分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项,正确的划分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项,正确的划分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
7. 下列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
8. 甲、乙两文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一道理在愚公和蜀鄙贫僧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道理:两文共同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体现:愚公带领儿孙及乡邻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使得移山成功;蜀鄙贫僧只凭借一瓶、一钵独自前往南海,最终成功抵达南海。
答案:6. D 【解析】 A项,助词,的/动词,到,往/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动词,到达,直达/动词,表达/动词,明白。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到,到达。
7. B 【解析】 A项,“所以坚决反对移山”理解有误,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才提出疑问的,且根据上文“杂然相许”可知,愚公之妻支持愚公移山。
8. 道理:两文共同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体现:愚公带领儿孙及乡邻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使得移山成功;蜀鄙贫僧只凭借一瓶、一钵独自前往南海,最终成功抵达南海。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在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主题,然后分析故事情节与人物,接着将从故事中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和行为转化为更普遍、更抽象的道理,最后用精练的语言将提炼出的道理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