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15分钟 总分:17分 实际用时:____ 得分:____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①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是俨然有所焦灼。如果稍微有一点愉快来找寻他,也只能是由别人的提醒叫他偶然反顾到自己那几个陈旧小角落,而这些角落的许多情景于他也是模模糊糊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②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上,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失去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无所作为。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间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③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启程时,它就喃喃地、冲击地、发光地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砂石可以让它跳跃。它不怕时间像风磨一样转,经过无数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被人赞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必然要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闪光和青春,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力量和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④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⑤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⑥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星只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和智慧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得失,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又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⑦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⑧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⑨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越以前的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⑩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乐曲,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完全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美好时刻,就好像是在等待一个乐曲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乐曲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刻完成他的杰作?
⑪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生命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逝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都没有虚掷,它的整个存在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闪而过的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⑫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严文井散文》,有改动)
八年级某班的同学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进行了讨论,并对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请你加入他们,完成下列小题。
【散文·分析内容】
1. 小语认为阅读哲理散文,仿佛是与作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帮助他解决下面问题。(6分)
(1)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请认真阅读文章,简要概括。(3分)
低头匆忙走路无暇身边事物的人;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人;过空白日子的人。
(2)你认为文中对“匆忙走路的人”最有启迪的话应是哪句?请你概括或摘抄,并简述理由。(3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理由:旅途不只有目的地,还有沿途中每一处值得细细欣赏的风景。这句话能触动“匆忙走路的人”,让他们明白应该放慢前行的脚步,只有关注到过程中的每一处风景,才能让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散文·理解作者】
2. 小文发现作者在详述“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又详写了“一颗星”的生命历程。对此,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溪水”在奔腾入海的路上,正因为有“芦苇”“红砂石”的阻挡而使旅程更加精彩,作者以此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应显现在过程里的每个瞬间上;星星静静地闪光,不理会得失,作者以“一颗星”的生命历程进一步告诉读者不必惧怕最后的时刻,不必忧虑得失。文章用“一条溪水”和“一颗星”的生命历程,照应文章开头只期待结果的人和永远忧愁结果的人,层层推进,强调“生命的瞬间极其重要”的哲理,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散文·主旨探究】
3. 小明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的批注是“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你认为这个批注好吗?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加以分析。(3分)
这是一个好批注。文章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说理思路,情感强烈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该批注借罗素的文章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点出本段的关键词“活着”,并引导读者借罗素的人生追求反思自己“该如何活着”,即不用过于在意生命的最终结果,而要珍视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绚丽和精彩。体现了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从作品中获得启迪自己生活的智慧。因此这是一个好的批注。
4. 【链接名著】请你用阅读名著《红岩》的体会来回答作者在第⑨段的质疑“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越以前的一切的吗?”,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5分)
不能保证有这样一个超越以前一切的最后一点。在《红岩》中,江姐等共产党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很好的例证。江姐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她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坚贞不屈,每一次与敌人的斗争、每一次为同志传递情报、每一次为革命理想付出努力,都展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些过程中的点滴都意义非凡。就像她在狱中绣红旗,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她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和对未来新中国的美好憧憬的体现。她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集中在最后牺牲的那一刻,而是贯穿于她为革命奉献的整个人生。她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抉择,都彰显着她的伟大,她的生命价值在无数个瞬间中熠熠生辉,并非是最后的牺牲才成就了她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