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启东中学作业本 2025年启东中学作业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192页解析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文集》)
【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①夷②杂揉,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指汉族。②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屠沽: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④过:指苏过,苏轼的第三子。
【材料三】①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
②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进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③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下,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颓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批注:“吹嘘”一词明明是贬义词,用在苏轼身上合适吗?】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④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们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⑤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作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饭菜同时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⑥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陶潜也是因为任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督邮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自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⑦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欣然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儋州,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改)
活动一:识苏轼其人
1. [传记·典型事件]
读完材料三后,同学们给苏轼贴上了“吃货”的标签,大家为什么会这样说?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______
①自创炖猪肉的方法;②自创做鱼的方法;③发明东坡汤。(扣住事件即可)

2. [传记·传主形象]
材料三批注处是小文同学的疑问,请你帮他解答,并说明理由。______
合适。“吹嘘”一词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苏轼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表现其虽寓居简陋之地,非但没有抱怨、失望,反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处环境。“吹嘘”一词,表现了苏轼对于自身处境的自适与满足,也刻画出了一个达观洒脱的人物形象。

3. [传记·引用的价值]
材料三中引用了一些苏轼的观点和原话,你能从下面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妙处吗?
(1)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2)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______
示例一:我选(1),苏轼的这个观点能更真实地呈现他被贬黄州之初的死生无定、漂泊无依的困顿处境。示例二:我选(2),苏轼的原话能更真实地呈现他在无医无药的儋州时用幽默的态度看待世事的处世哲学。(意思对即可)

4. [传记·情感倾向]
我们学过的《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的标题非常契合居里夫人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作者对她的赞许之情。在阅读材料三的过程中,有同学摘录了一些富有情感倾向的文字,邀请你来分析作者对苏轼的情感态度。
摘录:这种说法若出自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
我的分析:______
示例:从“狂妄自大”和“妥当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可知,在作者心中,苏轼的才情和风骨足以和陶渊明媲美,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苏轼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偏爱。

活动二:悟苏轼其境
5. 材料二乙文画线处运用了韩愈的典故,苏轼“自笑”“笑人(韩愈)”中有他独特的关于得失的妙悟,结合链接材料,你能否读懂苏轼的笑和悟呢?
【链接材料】
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意谓钓鱼一定要走到海水深处去,大鱼怎么会在水浅处呢?然而韩愈半世求官,执着追求,未能如愿。______
“自笑”是苏轼出游后的悠闲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人”指苏轼笑韩愈追求仕途,求而不得,却依然看不破得失。苏轼由此悟得,随遇而安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强求未必有所得,反而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与其如此,不如放下。(能围绕韩愈、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6.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总能看到苏轼欣然起行的身影。小文认为“欣然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选择”。你认为欣然的背后是什么?请结合所给的三则材料,阐述你的想法。______
示例:从“欣然”的背后是苏轼选择了用接纳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苏轼仕途一波三折,但我们却极少看到他对自己的命运自怨自艾,从月夜漫步、自己研发菜系等事件中都能看到他随遇而安,无论在哪儿都能让自己过得安适愉悦;欣然的背后是苏轼选择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遭遇,从自比陶潜,庆幸自己身在无医可医的儋州不必有丧生医生之手的侥幸等事件中,能看到他总是能用乐观戏谑的态度调侃自己的苦难。(不一定要写出“接纳、幽默”,只要能围绕材料写出苏轼的精神特质即可)

答案:1.①自创炖猪肉的方法;②自创做鱼的方法;③发明东坡汤。(扣住事件即可)
2.合适。“吹嘘”一词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苏轼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表现其虽寓居简陋之地,非但没有抱怨、失望,反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处环境。“吹嘘”一词,表现了苏轼对于自身处境的自适与满足,也刻画出了一个达观洒脱的人物形象。
3.示例一:我选
(1),苏轼的这个观点能更真实地呈现他被贬黄州之初的死生无定、漂泊无依的困顿处境。
示例二:我选
(2),苏轼的原话能更真实地呈现他在无医无药的儋州时用幽默的态度看待世事的处世哲学。(意思对即可)
4.示例:从“狂妄自大”和“妥当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可知,在作者心中,苏轼的才情和风骨足以和陶渊明媲美,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苏轼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偏爱。
5.“自笑”是苏轼出游后的悠闲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人”指苏轼笑韩愈追求仕途,求而不得,却依然看不破得失。苏轼由此悟得,随遇而安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强求未必有所得,反而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与其如此,不如放下。(能围绕韩愈、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6.示例:从“欣然”的背后是苏轼选择了用接纳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苏轼仕途一波三折,但我们却极少看到他对自己的命运自怨自艾,从月夜漫步、自己研发菜系等事件中都能看到他随遇而安,无论在哪儿都能让自己过得安适愉悦;欣然的背后是苏轼选择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遭遇,从自比陶潜,庆幸自己身在无医可医的儋州不必有丧生医生之手的侥幸等事件中,能看到他总是能用乐观戏谑的态度调侃自己的苦难。(不一定要写出“接纳、幽默”,只要能围绕材料写出苏轼的精神特质即可)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