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江苏专版 第22页解析答案
9. 工业上常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CaCO₃\xlongequal{高温}CaO+CO₂↑。$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质量不变)。某变量 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C
)
A.生成 CO₂ 的体积
B.生成 CaO 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答案:C 解析: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 CaO 和$CO_{2}$,生成$CO_{2}$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并不断增加,一段时间后碳酸钙完全反应,不再产生二氧化碳,生成$CO_{2}$的体积不再变化,A 错误;开始时固体中不含 CaO,随着碳酸钙的分解,生成 CaO 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并不断增加,一段时间后碳酸钙完全反应,不再产生 CaO,生成 CaO 的质量不再变化,B 错误;碳酸钙煅烧达到分解温度时才开始分解,反应开始后,碳酸钙的质量减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固体总质量减小,但杂质不反应,质量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先不变,然后不断增大,当碳酸钙完全分解后,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C 正确;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CaCO_{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16× 3}{40+12+16× 3}× 100\%=48\%$,$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16}{40+16}× 100\%\approx 28.6\%$,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会不断减少,至完全反应后不再改变,D 错误。故本题选 C。
10. 甲、乙、丙、丁是某反应中的物质,甲溶液保存在棕色瓶中,乙由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组成,有毒;丁是最简单的氧化物。如表是在光照条件下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及部分分子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m=46
B.甲物质见光易分解
C.该实验应该在通风橱内进行
D.丙的分子模型为
答案:
D 解析:二氧化氮由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氮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氧元素)组成,有毒,水是最简单的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80+80-89-8-17=46$,因此甲是反应物,乙、丙、丁是生成物,即甲分解生成乙、丙、丁,由于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此甲是硝酸,反应的硝酸中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80g-17g)× (\frac{1}{63}× 100\%)=1g$、$(80g-17g)× (\frac{14}{63}× 100\%)=14g$、$(80g-17g)× (\frac{48}{63}× 100\%)=48g$,生成的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质量为$46g× (\frac{14}{46}× 100\%)=14g$,氧元素的质量为$46g-14g=32g$,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89g-80g)× (\frac{2}{18}× 100\%)=1g$,氧元素的质量为$9g-1g=8g$,则丙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4g-14g=0$,氢元素的质量为$1g-1g=0$,氧元素的质量为$48g-32g-8g=8g$,丙是氧气,即在光照条件下硝酸分解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由以上分析可知,$m=46$,A 正确。甲是硝酸,硝酸见光易分解,保存在棕色瓶中,B 正确。乙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该实验应该在通风橱内进行,C 正确。是一氧化氮的分子模型,而丙是氧气,D 不正确。故本题选 D。
11. (8 分)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
(1)根据丁烷(C₄H₁₀)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₄H₁₀+13O₂\xlongequal{点燃}8CO₂+10H₂O,$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中各分子的个数比是
$n(C_{4}H_{10}):n(O_{2}):n(CO_{2}):n(H_{2}O)=2:13:8:10$

②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
$m(C_{4}H_{10}):m(O_{2}):m(CO_{2}):m(H_{2}O)=29:104:88:45$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_{2}\xlongequal{点燃}C{O}_{2}$

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CaO+H_{2}O=Ca(OH)_{2}$

③常温下,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4Al+3O_{2}=2Al_{2}O_{3}$

④锌和稀硫酸(有效成分为 H₂SO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Zn+H_{2}SO_{4}=ZnSO_{4}+H_{2}\uparrow$

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H}_{2}+C{l}_{2}\xlongequal{点燃}2HCl$

以上反应中
①②③⑤
(填序号)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1) ①$n(C_{4}H_{10}):n(O_{2}):n(CO_{2}):n(H_{2}O)=2:13:8:10$ ②$m(C_{4}H_{10}):m(O_{2}):m(CO_{2}):m(H_{2}O)=29:104:88:45$ (2) ①$C+{O}_{2}\xlongequal{点燃}C{O}_{2}$ ②$CaO+H_{2}O=Ca(OH)_{2}$ ③$4Al+3O_{2}=2Al_{2}O_{3}$ ④$Zn+H_{2}SO_{4}=ZnSO_{4}+H_{2}\uparrow$ ⑤${H}_{2}+C{l}_{2}\xlongequal{点燃}2HCl$ ①②③⑤
12. (9 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1)一定质量的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固体质量
镁条的质量,这与质量守恒定律
不矛盾

(2)现有化学反应$ A+3B\xlongequal{一定条件}C+2D,$已知 A 为 a g,B 为 b g,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 D 为 d g,则生成 C 的质量为
a+b-d
g。
(3)某纯净物 X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X+5O₂\xlongequal{点燃}4CO₂+2H₂O,$则 X 的化学式为
C₂H₂

(4)4.6g 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得到 8.8g 二氧化碳和 5.4g 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碳、氢、氧

(5)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Ⅰ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₂\xlongequal{点燃}2P₂O₅

②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8
g。
第12题
(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Ⅱ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₂+2H₂O=4HF+O₂
,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的分子数目比为
1:2

答案:(1) > 不矛盾 (2)$a+b-d$ (3)$C_{2}H_{2}$ (4) 碳、氢、氧 (5) ①$4P+5{O}_{2}\xlongequal{点燃}2{P}_{2}{O}_{5}$ ② 8 (6)$2F_{2}+2H_{2}O=4HF+O_{2}$ $1:2$
上一页 下一页